这是一群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的孩子,每次上学往返,一座垂直800米高的悬崖是他们的必经之路。他们的家就在悬崖顶上,而学校则在山脚下。沿途由17条粗糙的藤梯延伸到崖底,每一步都有可能发生生命危险。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用生命在求学。
阿土勒尔村是远近闻名的“悬崖村”交通条件只能用“险恶”来形容,全村住着72户人家。为了上下山,村民合力编制了十几条藤梯,每条大约100米长。年轻人就是依靠这条“天路”往来于山间。每到下雨的时候,藤条会变得异常光滑,会使得回家的路变得更加艰险。据村民讲,这条路上摔死过七八个人。
村里有15个在山下上学的孩子,每到月中和月底需要回家拿一些钱粮,家长便组织起来轮流护送。
陈吉吉最小的孩子陈木黑只有6岁,为了确保安全,他在小儿子胸前系上一条结实的帆布绷带,每次上山都让他走在前面,以免发生危险。
最凶险的是几段没有梯子的山路,孩子们只能手脚并用,爬得小心翼翼。有经验的村民会带一条长长的绳子或者藤条,一头自己紧紧抓在手里,另一头牵着所有的小孩。
据陈吉吉说,有一次路滑,一个小孩脚下一滑,差点掉到山崖下,幸好被下游的一棵小树挡住了,算是捡了一条命。
在这条山路上,村里的年轻人下山要用90多分钟,上山要两三个小时,来回五六个小时都算快的,要是外人要用到这个时间的2倍。
攀爬山路是一件十分消耗体力的事情,大人会在途中停下来烤东西吃以补充体力。
小孩都背着大大的书包,里面不仅有他们学习用的书本还有半个月左右的干粮和路上需要喝的水。
即使是如此艰辛,村里并不是所有的小孩都那么幸运,有许多人依然上不起学。他们平时只能和老人呆在家里,适时做一些农活。
每个孩子上学每年需要四五百块钱的学杂费,这些费用基本全凭大人外出打工解决,因为家乡交通不方便,每次往返要花费很多时间,接送孩子还要占去好几个精壮劳力,对于村民来说,这种压力像枷锁一样紧紧箍住了他们的心。
阿土勒尔村委会曾经试图联合附近的三个村子,打通一条连接外界的公路,粗略算了一下,大概需要六千万,这对于他们来说等于天文数字。而且三个村子加起来总共不过300多户,1400多人,即使是当地政府或者社会机构介入,这样的投入也得不偿失。
修路这个念想打消之后,大家又考虑过搬迁,整个村子迁出山区。但摆在他们面前的困境是,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都很优越,如果村民种植花椒等经济作物,青花椒的产量高,收成不难。如果搬出去,这些农民基本上不识字,他们靠什么生活?但说到发展经济就又回到了起初的那个问题——交通不便。即使花椒质量再好,产量再高,养的羊肉再鲜美,运送不出去,一切都是白费。这似乎成为一个令人绝望的死循环。
要说政府倒不是没管过他们,以前曾有过一次精准扶贫,善款100多万,为村民买了很多羊,养羊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卖出去?最终只能作为肉食被宰杀,只是在短时间内为他们提供了羊肉,短期改善了生活。交通成为悬在他们头上的刀,绕不过去的崖。
还有一个更紧迫的问题,悬崖村的首要需要解决的不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保障村民生命安全。尤其是那些要上学的孩子,他们最大的不过14岁,最小的只有6岁,每次出入村子家人都是提心吊胆。
遇到雨雪天气的时候,村里人出不了山,困在外面的人回不了家,小村庄就变成了一个被封锁在山巅的孤岛。
这些孩子一般上到初中就会外出打工,村里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学生。结婚,看病,采购,所有这些在常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都会成为他们的软肋,一条通往山外的路成为所有人的心头之痛。
在阿土勒尔,每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大概会问一个祖祖辈辈都在问的问题:出路在哪里?
“有时有了希望会突然一身轻松,但一细想,转身又一阵心痛。”陈吉吉叹道。
(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符号帝国:敲开文化帝国之门,探索文化符号背后的深意,追问生命和自我的路途
符号帝国原创首发 | 微信号:fuhao_emp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