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十句话概括介绍亚当·斯密”
出期末考试试卷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道题。十句话,一句一分,共十分。
将这道题写出来的时候,我脑海涌现出关于斯密的无数浪花。如果让我无拘无束肆无忌惮地坐在哪儿瞎忽悠,我想我可以连续讲好几个小时的亚当·斯密。可是,信马由缰瞎讲是一回事儿,正儿八经做题又是一回事儿。要是让我自己来做这道题的话,我只会给自己八分。因为我可能会无拘无束说上一大通,而不能很好抓住体现斯密作为伟大经济学家的那些要点;我可能会将斯密不仅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而且作为一个人,一个老师,一个朋友和一个官员来介绍。
我只是想通过这道题来了解大家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对于那些一直踏实认真学习的同学,回答这样的问题,只是信手拈来。阅卷之后发现,我的目的实现了。这道题的平均分大致也是八分,其中有很多十分,九分的。五六分的也不少,最少的只有一分。得分高的,大致都详细介绍了斯密作为经济学家的贡献和影响,有的还兼及对斯密作为一个人的评介。得分低的,大多只零星知道一点点斯密的著作和贡献。有的回答很详尽细致,写满一页还写不下;有的回答很简单,只写了不到二十个字;有写了十五句话的,也有只写了一句话的。不过,哪怕是只写了一句话的,也会提及《国富论》。我在课堂上说过,作为一个学经济学的学生,没有阅读过也不了解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那是一种耻辱。我说,起码也要读过几章,比如开头关于分工的部分;至少也要翻过几页;最起码也要大致知道《国富论》讲的是什么。我讲亚当·斯密的时候,也是兴之所至,信马由缰。我并没有对斯密经济学说进行系统介绍,而只重点讲到几个方面。熊彼特说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开门,我的理解是,不仅要打开门,还要让大家对门内的东西产生兴趣。我讲过一些关于斯密人生的东西,希望大家留下印象,产生兴趣。
这次阅卷,对我来讲是一次愉快的经历。阅卷过程中看到学生犯错,本来会不同程度产生不快;但是,很多同学在介绍斯密的时候所犯的错误,却表现得很有趣味。
“亚当·斯密支持政府管制,体现在他提出的‘一直看不见的手’的主张上” ;斯密倒是不反对政府在某些领域的干预,但如果说他支持政府管制就有问题了;而且,“一只看不见的手”反应的是自由放任而不是政府管制。
“亚当·斯密曾经是牛津大学教授”;斯密只是在牛津作过学生,相当于读硕士。但是没有取得学位。作为教师,他在爱丁堡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工作过。
“亚当·斯密是位新古典经济学家”;说这句话,显然没有搞清楚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
“亚当·斯密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同时还是著名的哲学家、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亚当·斯密倒是很博学,但还没有博学到这位同学期待的程度。我还不了解他在生物学和物理学方面有过什么造诣。
“亚当·斯密非常阴险,对于好友提出的帮忙出书的要求一直没有答应,他担心答应帮助休谟出书,会带来抄袭休谟观点的嫌疑。”我讲课有时候情绪化,可能过分渲染过斯密对临终的休谟的冷漠。而同学的理解又有偏差,记忆又出现了混乱。斯密不愿意答应休谟的请求,是另外一个原因,他担心自己受到休谟的反教会反宗教的著作的负面影响。
“亚当·斯密曾经当过医生”。显然,这里是把斯密与配第或者魁奈或者洛克混淆了,斯密一生只做与书有关的事情:读书、教书、写书。
“亚当·斯密著作等身”。斯密生前只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斯密没有那么矮,他身高一米六几。在他去世200多年后,学术界为他出版了一个全集,十卷本,摞起来也不会超过三十厘米高。
“亚当·斯密写作了‘雅典的收入’”。我讲过《雅典的收入》不是色诺芬的著作而可能是色诺芬的同时代人盗用色诺芬的名字发行的。这位同学将斯密的人生提前了2000多年。
“亚当·斯密是个重商主义者”;这话会让斯密生气,他一生反对的就是重商主义。说他是重农学派虽然也不对,但倒不至于很离谱。
“亚当·斯密傲慢、自大、不谦逊、不诚实”。这里显然是放大了斯密性格缺陷的某些东西。人人都有缺陷,即使是伟大的斯密也不例外。但斯密的性格缺陷没有这样过分。相反,斯密是一个平和的,内敛的,谦逊的,诚实的学者。他是一位真正的思想家,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世俗而圆滑的名利追逐者。
“亚当·斯密的妻子哈迪,对他的研究有过很大帮助”。显然是记混了。哈迪是约翰·穆勒的妻子,而穆勒可算是斯密孙子辈的经济学家。斯密一生未婚,甚至都没谈过恋爱。我以前讲过,人们崇敬柏拉图,让他活了80岁;人们崇拜斯密,在他传记里给他杜撰了几段爱情故事。看来这位同学更加崇敬斯密,让他结婚,而且娶的是美丽与智慧兼备的哈迪。虽然是个错误,这个错误却让我感到很有趣。
还有一句有趣的话,那是利用了另一道试题(对马歇尔所谓“自然界不能飞跃”加以解释)的提示——
“即使自然界不能飞跃,但斯密的思想一直在自然界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