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处分阻止丈夫升官的女官?
5月6日,华声在线一篇题为《湖南女官员因老公要被提拔副处级大闹会场》的文章报道,新化县水车镇党委书记杨海波被推荐为市直单位副处级人选。杨的妻子、上渡办事处监察室主任朱奇英在民主测评会上讲述了自家情况,并要求参会人员不要推荐杨去娄底工作,致会场出现了一些不同意提拔杨海波的测评票,市委组织部的考察测评工作被迫终止。新化县纪委认为朱奇英此举构成妨碍党和国家工作人员依纪依法执行公务,给予朱奇英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笔者虽然在体制内工作30多年,但对干部提拔任用程序还是不大看得懂。比如一些所谓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其实是“走过场”。多年前,还曾听说有因参会人员目标不明确致预定人选达不到赞成比例的尴尬事,后来听说一些单位因此改变做法,事先“放风”,民主推荐前先引导参会者思想统一,投票后甚至还个别谈话让你“供出”投了谁的票,我不知道这样的“伪民主推荐”有啥意义?
因为当前不择手段谋官甚至“买官”现象还相当严重,也有有些官员不惜走“夫人路线”。如杨卫泽让老婆认某高官“干爹”,某地官场甚至出现“舍不得老婆套不住狼”,官员纷纷让老婆与某高官“对话”的尴尬场面。而朱奇英竟公开阻止丈夫杨海波由正科级拟提拔为副处级领导干部,就显得相当“另类”了,因此很多人无法理解。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杨海波夫妇自导自演的“闹剧”,目的在于不愿意离开镇党委书记这个实权岗位。而笔者虽不排除这种猜测,但同时认为朱奇英阻止丈夫升职也有着充足的理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阻止丈夫升官对他人是机会。以前我们经常看到,某些官员主动退下来被官方说成是“高风亮节”,一些地方为了让领导干部“腾位子”,不惜用晋升非领导职务甚至使用经济补偿的方式交换。朱奇英作为体制内人,无疑熟悉这一套路,因此误以为把丈夫的副处级岗位让给其他同志,对革命事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此主动作为,未想到触到红线。
当然,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官员正常职责外的“含金量”正在不断萎缩,而且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干部追求升官的总体意愿在降低,也是造成朱奇英不希望丈夫升官的重要原因。笔者曾戏言,未来几年将有大批基层官员主动要求辞去实职,转为非领导职务,因为他们此前拥有的公车、公款接待甚至津补贴等待遇已经完全消失,而工作压力又远高于一般工作人员,尤其是职级并行制度在基层得到落实后,基层官员的待遇与一般干部相比没有多少特别优待,只是在外面称起职务来“好听”一些罢了,基层实职的吸引力已大幅度降低。
另一方面,任职地离家太远,无法照顾家庭。杨海波现任职地新化县水车镇距离娄底市约150公里,如果家有老小需要照应,杨海波去娄底任职后,让一个同样工作忙碌的女人怎么应付得了?即使家里没有老小需要照顾,但在官员“包养”情妇屡见不鲜的今天,一个壮年男人远离家庭去外地做官,妻子不放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组织部门不能因为朱奇英同为官员,就非得要求她对远离家庭的丈夫必须坚信不移,不再顾忌丈夫在外地有可能滋生生活作风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我还感到某些组织人事部门的官员越来越不近人情了。就杨海波被推荐为市直单位副处级人选一事,组织部门似有必要听取杨海波家庭成员的意见,其妻虽同为官员(其实也就普通科员),但同样有向组织部门申诉家庭实际困难的权力。我理解,组织部门一直将提拔作为当事人及其家庭的“大好事”,估计从未想过还有“给官不当”的,因此对拟提拔官员家庭缺乏人文关怀。如今真真切切遇到“给官不当”后,高高在上的组织部门就产生了被“冒犯”的感觉,因此震怒,才会对冒犯者实施处分。笔者以为,组织、纪检部门处分不愿意丈夫升官去外地的女官朱奇英,显得过于“小家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