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添加 心明教育 加入我们 教育没有局外人
很多孩子,原来学习认真、成绩比较好,逐渐变为不再认真、对学习马虎了事,整日精神萎靡不振,家长们仅仅以为是“孩子学坏了”,埋怨、指责,甚至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使用暴力,不但搞得两败俱伤,而且费力不讨好,但都不管用。
这其实可能是孩子心理发出的求救信号,就像感冒前浑身发冷、嗓子难受一样。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可能很轻,如果不加理会,很可能会发展到严重的精神症状如幻听幻视、自言自语,这可能就是“精神分裂”的表现了,最佳治疗时机可能也已错过了。那么,我们家长该如何评判自己的孩子心理是否足够健康呢?
看看高级心理医生给出的孩子症状自查表吧!
学习焦虑——一提学习就害怕
表现 |
诊断 |
支招 |
考试焦虑,面对学习困难紧张不安 |
可能是学习焦虑 |
帮助孩子正确了解自我 保护孩子自尊 不要过多施压 合理安排作业、测验、考试的时间、内容 |
不敢上台讲话,没有朋友,嫉妒他人 |
可能是对人焦虑 |
给孩子创造交友环境 教育孩子学会分享 |
没有朋友,自私、不合群、社交能力差 |
可能是孤独倾向 |
给予理性的爱 自己先成为孩子的朋友 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
什么问题都认为是自己的错 |
可能是自责倾向 |
允许孩子犯错 让孩子客观的评价自己 责怪孩子时要“对事不对人” |
戒心强,疑神疑鬼,过于敏感 |
可能是过敏倾向 |
尝试理解孩子感受 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项目和集体活动 和孩子共同探讨后果 |
攻击他人,情绪不稳,伴有品行问题 |
可能是冲动倾向 |
教孩子一些停止信号,控制自己 鼓励孩子运动 |
交往焦虑——35%咨询反映学生人际关系难题
临床 表现 |
1. 个体对正常的社交活动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和紧张不安 |
2. 性格孤僻,害怕交往,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自己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
|
3. 羞怯心理,一上讲台,语无伦次 |
|
4. 对别人的优势心怀不正,产生不悦、怨恨、恼怒 |
|
5. 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人,往往神经过于敏感 |
|
对症 下药 |
1. 给孩子创造交友的环境,邀请孩子小朋友来自家做客可以作为第一步 |
2. 作出好榜样是很重要的,家长要用自己对邻居和周围同志的真诚感情影响孩子 |
|
3. 教育孩子学会分享,不怕吃亏,当自己的孩子有拔尖的表现时,应该启发诱导、教育孩子多听听伙伴的意见、当自己的孩子和伙伴发生争吵时,不可偏袒自己的孩子 |
孤独倾向——76%的独生子女感到孤独
临床 表现 |
1. 感到自己没有亲密的朋友可以与之交谈,没有可以使自己感到高兴的事 |
2. 自私、不合群、社交能力差 |
|
对症 下药 |
1. 父母应给予理性的、节制的爱。父母对待孩子应该从“爱”入手,同时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以“德”育人。 |
2. 学着和孩子做朋友,家长们要卸下“高高在上”的长辈权威心理,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多与孩子做有效交流与沟通,帮助孩子建立朋友关系。 |
|
3. 鼓励孩子积极与人交往,周末休息时,父母可允许孩子邀请多个同伴到家里共同生活、学习,实施“联合家教”。 |
自责倾向——稍有失败怪自己
临床 表现 |
1. 认为失败是自己造成的,拖了集体荣誉的后腿 |
2. 当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主动将责任扯到自己的身上 |
|
对症 下药 |
1. 允许孩子犯错,要求孩子样样都优秀,事事都成功,不允许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失败,这么做不仅有失公正,而且会让孩子过早丧失童心。 |
2. 帮助孩子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行为,帮助孩子为错误找到更多的原因,当然这种原因一定要客观。 |
|
3. 责怪孩子时要把事和人分开。“你又把花瓶给摔碎了,你真是个坏孩子!”这样责备孩子,孩子就会把事情与自己的价值联系起来,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就不再有价值。当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会特别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没有瑕疵 |
过敏倾向——孩子有点“神经质”
临床 表现 |
1. 戒心很强,爱哭,胆怯,担心,疑神疑鬼,小心眼儿,常担心别人打探自己的秘密或算计自己 |
2. 对身边发生过的事过于敏感,一有什么事就放心不下,长感到担心与不安 |
|
3. 在各种场合中都容易感到不安 |
|
对症下药 |
1. 父母改善家庭教育方法,必须从调整环境,特别是从指导父母开始。有的父母过分担心孩子,因而孩子也容易养成过分担心的习惯。 |
2. 多倾听他们的诉说,接受孩子的感受 |
|
3. 鼓励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和多参加集体活动 |
|
4. 要平等真诚地与孩子沟通,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与孩子共同探讨敏感事件的实际影响结果,帮助孩子重新解释敏感事件对自己的意义,从而不再地敏感事件感到敏感 |
冲动倾向——脾气太大太暴躁
临床 表现 |
1. 带有一定的攻击倾向,如顶撞教师和长辈、损害公物或他人物品、搞恶作剧等 |
2. 带有显著的情绪色彩,多数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常因一点小事而使心情变坏。 |
|
3. 意志薄弱,缺少自觉性、坚持性和自控性,做作业、遵守纪律需经常提醒和督促 |
|
4. 常伴随品行问题,在家中极端任性,大吵大闹,摔东西,受训斥时仍嘻皮笑脸,表现出“不在乎”。 |
|
对症 下药 |
1. 告诉孩子冲动的后果,当事情过后,你可以和孩子谈一谈。要冷静而又客观地告诉孩子,冲动的行为是不能接受的,而且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
2. 教孩子一些形象的停止信号,用信号控制自己,比如双手握拳或者右手的食指抵住左手的掌心,当孩子冲动时,它可以做这些停止信号,告诉自己要自制、冷静 |
|
3. 鼓励孩子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当孩子激动时,可以让他去参加一些他喜欢的活动,比如游泳、玩球。这可以减轻孩子心中的压力,让他冷静下来。 |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些只是参考,具体还要咨询专业的心理老师,也不要随便给孩子扣帽子。要真是有心理问题也不必惊慌,觉得天塌下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很正常,只要用心找到孩子问题的根源,就能很好解决。
(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关注教育 关注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