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省纪委没有曝光的超8成违纪官员都是谁?
据中纪委网站1月3日讯 三年过去了。“八项规定”“反四风”……这
些公众如今耳熟能详的词汇,昭示的是一场深刻的作风之变。透过31个
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委官方网站2015年通报曝光的数据,您会
对此产生更真切的感受。
2015年,处理县处级及以上干部数增幅超50%,体现了越往后执纪越严
的要求;隐形“四风”问题,查处力度有待加大。比如,吃喝玩乐躲到
农家院落,结账找老板开销,收送电子红包礼卡等,不收敛不收手、顶
风违纪行为仍时有发生。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省级纪委官网,通报曝光数占违纪问题查处数不
足20%,部分地市“零通报”。梳理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
委官方网站通报曝光数据,2015年共通报曝光问题6110起,占查处问题
的五分之一左右。从通报曝光干部的级别来看,通报曝光的地厅级干部
占处理人数的19%,县处级为17%。
此外,统计还发现,2015年以来,部分地市通报曝光数量较少,尚有20
多个地市未在省一级纪委官方网站通报曝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如果到县一级,在省一级纪委官网“零通报”的更多。
对各省纪委官方网站不完全统计发现,各地曝光栏目的更新频率差别较
大。有些省份几乎每周都会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一批典型问题;14个省份
每月通报曝光几批典型问题;13个省份仅在重要时间节点才集中通报曝
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十八大以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加大执纪查处和公开曝光力度,震慑
作用明显,成效实实在在。公开曝光要常态化,让党内监督、群众监督
和媒体监督都发挥作用。要不断释放执纪必严的信号,强化使之“不敢
”的氛围。
可以说,点名通报曝光,已经成为中纪委的狠招之一。王岐山曾经提到
了反腐工作中部分落马官员请求“别给曝光”。他强调,“就是不处理
,也得曝你的光”,“对腐败问题中纪委坚持一条,就是曝光”。
让人遗憾的是,这条在中纪委坚持得非常好的举措,却在省级以下纪委
被消化掉了,实实在在地成了“执行力打折”,成了“上面九级风浪,
下面纹丝不动”的体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有的地方没有真正把反腐斗争认识到很高
的位置,还是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以及观望、犹豫、侥幸的心理;
二是有的地方查案可能存在着“拉夫凑数”的现象,也就是“拣软柿子
捏”,没有真正查出几个像样的案子,经不得曝光;三是有的地方纪委
仍然当好好先生,缺乏基本的担当,不敢得罪人,不想动真格。
而这样采取不通报不曝光的选择性做法,实际上会有很大的恶果:一是
动摇人们对于反腐的信心,尤其地方纪委承担着查处群众身边腐败的重
任,所以影响很大;二是有损纪委查案的效果,一方面有可能让违纪官
员被轻处,另一方面起不到震慑教育大多数官员的作用,还有一方面是
不利于社会监督,丧失群众信任;三是这种选择性的曝光,背后有没有
什么猫腻,或是有腐败现象,至少有说情的因素;四是容易造成传言甚
至是谣言满天飞,使得地下消息广为传播,官方消息却总失声。
因此,有三点值得追问:第一,是谁让省纪委对这超8成的查处官员选
择不通报不曝光?谁点的头?谁签的字?为什么要这样选择?第二,对
于这种选择性的通报与曝光,是否该问一下背后的为什么?或是不是要
追责?第三,这些没有被通报曝光的违纪官员都是谁?他们怎么就没有
上得纪委的曝光台?是他们自己做了什么工作,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
总之,点名通报曝光,不仅是对违纪违法官员有力震慑,更是让反腐斗
争接受社会的监督,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从而真正将反腐的压力一
级一级传导下去,把反腐斗争引向深入,不给任何腐败分子以可趁之机
,最终实现反腐斗争的压倒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