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打假胜算几何?


  在中国,能与一线影视明星比拼名气的企业家不多

  马云算名头最大的,没有之一。

  不久前,一位来自江西的留守儿童,仅仅因为拥有一张与马云相似的惊世骇俗的小脸,很快出名并得到及时的救助。

  马云同时拥有两个外号。

  一个叫败家娘们协会主席。这应该算褒奖,毕竟借助他缔造的电商王国以及疯狂的节日,成千上万的消费者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购物效率,保障了选择权,甚至找回了久违的上帝的感觉。

  但伴随着电商的高歌猛进,借助淘宝侵犯知识产权、公开贩假的商家不断涌现,马云摊上另一个外号:假冒伪劣协会秘书长。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12月21日将阿里巴巴重新纳入了其年度“恶名市场”名单,这距离该公司从名单中除名仅仅过去四年。

  USTR曾在去年12月份发出警告,如果阿里巴巴希望继续不被美国政府列入年度“恶名市场名单”,则须加大力度打击假冒商品。

  美帝有关部门对阿里巴巴的抨击令人费解。毕竟,阿里巴巴是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对其作出负面评价会直接损害本国投资者的利益。

  面对空前的来自国内外的打假压力,马云和他的电商帝国胜算几何?

  2015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5年“双十一”综合信用评价报告》却显示,750万件促销商品中,有52.99%出现了事先提价、当天降价的情况,少部分商品甚至提价高达200%以上。这一问题在畅销商品中尤为突出,先涨后降的情况占到了惊人的75.52%。报告还指出,电子产品、服装鞋袜和家电产品等领域网上购物人群规模大、消费金额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是当前电子商务失信案例滋生的重灾区,失信案例数量最高,占比分别达35.28%、23.97%和12.31%。

  但这一切不妨碍阿里巴巴在今年双十一再创销售业绩新高,达到惊人的1207.49亿元。

  假如发改委继续发布信用评价报告的话,我绝不相信电商失信状况有明显改善。

  随着阿里巴巴的迅速成长,围绕电商造假和侵权问题,马云感受到了越来越大来自国内外的压迫。

  2015年1月,中国工商总局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他们所检验的淘宝商品中仅有37%是正品。之后该机构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一份很有杀伤力的报告,批评阿里巴巴解决假货问题的力度不够,并指出,阿里巴巴正因此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这引发阿里巴巴的回击,虽然双方最后握手言和,但阿里巴巴同意要与工商总局联手加大力度对抗假货。

  马云宣称:“我说了对假货零容忍,我们就是认真的。”

  阿里巴巴目前拥有2000名以上专职打假人员。早在2013年和2014年,阿里巴巴总共在打假上耗费了1.6亿美元。自2011年以来,投入的总人数也已经增长了5倍。2015年,该公司撤下了1亿件假货——其中90%都由阿里巴巴自己的团队发现的,而不是被仿冒的商家发现的。阿里巴巴增强了与中国警方的合作,帮助打击假货的制作流通。警方甚至给阿里巴巴总部分配了两名警员,并且以马云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合作开发用于追查假货源头的软件。

  但这些都不足以帮助马云的帝国从良。来自外部的压力也越来越重。

  2015年5月,在加入国际反假联盟(IACC)一个月后,由于多个欧美名牌的强烈反对, 阿里巴巴的会员资格被暂停,引发海内外舆论地震。同年11月,国际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以《阿里巴巴与40000个大盗》为题,再度围绕假货对马云逼宫。文章写道:如果阿里巴巴的购物网站能做到杜绝假货,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麦卡特公司的资深产权律师,哈里·勒温表示:“他们会破产。”

  其实,对于管理着上千万网上卖家的马云帝国来说,单靠自身的力量杜绝假货,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破产。

  在暴利驱使下,造假售假的成本很低,利润却相当惊人,而且已经形成了分工明确、跨区作业的完整链条。马云帝国拥有的最大武器就是销号,除非遇到性质恶劣的规模化作案,才能得到警方全力配合。但更多的造假者会换个马甲很快地卷土重来。

  另外,面对呼啸而至的电商狂潮,中国法治体系、监管体系存在巨大盲区,从技术手段、防控水平、执法能力都亟待提升,加上多龙治水的管理格局,很难在源头上遏制造假。

  当下互联网最大危机是一个社会问题的延伸——整个诚信体系的缺失,虚拟世界又如虎添翼,加上山寨仿冒的企业生存惯性,在快速催生全世界最牛电商之余,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实体经济的创新动力。

  更重要的是,在经济下行年代,就业压力是第一民生难题,伴随着互联网+引发的创业浪潮,电商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或许相当一批从业者在造假售假,但在个别主管部门的权衡中,会相当微妙——两害相权取其轻,虽然短视,但很有诱惑。

  这些都不是最要命的问题。假货屡经不住的最大推手却是无比庞大又有旺盛购买力的假货消费者。不管是指责浮躁商业时代的虚荣还是攀比,还是把诱因归为海外奢侈品的价格虚高以及中国税费的昂贵,抑或怪罪消费升级之下中国制造业在创新和品牌塑造上的滞后,都无法掩饰一个残酷的难题:在顾客没有培养出尊重知识产权的自觉和尊严消费的操守之前,累死马云,假货不灭。

  知假售假可能犯罪,但知假买假一定缺德。

  马云说:“二十五块钱就想买一个劳力士手表,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你自己太贪了。

  马云是商人,不是圣人。我不是在为马云辩护。而是不喜欢因一个由价值迷失、社会缺失、制度空白、监管乏力、行业互害、顾客贪婪共同造就的罪责,将企业家独自推向被告席——宛如对待百度的李彦宏那样。

  马云一直在努力,却还远远不够——距离基业长青的百年公司,他还在苦苦找寻超越利润之上的追求。打假只是其中一块真正的试金石。

  更希望他的新零售能帮助阿里巴巴帝国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扮演实体经济的朋友,而不是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