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需两侧发力,确保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能否实现6.5%以上的增长,已成为国内外各界的普遍关切。2015年,在国外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和国内“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我国实现了6.9%的经济增长,然而,2016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减,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商品房库存仍然较高、企业经营困难、金融风险正在聚集,对经济进一步探底的担忧开始增多。当前的这些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适应、不匹配,进而导致了增速下行。因此,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就必须要推进结构性改革,让供给与需求在总量上相互适应、在结构上相互匹配,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经济将迈向中高端水平。
供给侧的改革,是着眼于解决中长期矛盾,这十分关键。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集中力量解决好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突出矛盾,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总体而言,结构性改革,改善的是生产函数或者说潜在增长率,让潜在经济增速中无效的、粗放的、落后的、不能得到市场认可的部分压缩掉,代之以有效的、集约的、先进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部分。其结果,潜在增速首先是要下降的。一方面是由于新旧动力转换的过程中,新动力的补充总是没有旧动力减弱来得快,更关键的是新旧动力转换的过程,尽管是一个供给不断适应需求的过程,但这一过程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耦合。资源总是稀缺的,为了让旧的力量能够释放所占用的劳动力、资源、资金等要素,就必须要先要市场出清,而这一过程十分艰难,这些要素从旧的力量中释放出来,就意味着企业倒闭、规模性失业、税收下降。这一过程的痛苦是否能够承受的过去十分重要,过得去则重启新的篇章,过不去则出现硬着陆。是否能够过的去,一方面起决于新的力量能否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承接下旧的力量释放出来的各类资源,另一方面就是旧的力量释放资源的节奏和力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形成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代表了新的力量,过剩产能行业代表了旧的力量,政策含义也非常清楚:大力推动创新创业,与此同时要把握好去产能的节奏与力度。推动创新创业的办法,关键在于政府简政放权、放松管制,扎扎实实推动改革,而把握好去产能的力度与节奏,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稳定需求增长。与此同时,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综合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这个时候,我们会对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做好平衡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