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殡科技在“殡葬行业动态”一文中还写到“殡葬服务牵涉千家万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一部分,未来发展更需要哲学的思考,因为它关乎生死大命题;需要理性的规划,因为它属于百年大计;需要感性的执行,因为它肩负情感传递。殡葬业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革,需要优化政府服务,应积极倡导多元殡葬服务新理念,提高对科学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
这一段话写的非常的好,非常的有思想性,但是,要真正地全面理解这句话确实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因为它涉及对一大堆名词的诠释和理解。
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理性?什么是感性?什么是多元?什么是理念和新理念?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权和基本人权?什么是尊重?
要把这一堆名词都完全的厘清,不是一个单纯的殡葬行业可以做到的,在不同的世界观的范导下,这些名词内涵完全可能有本质的区别。在我们这个主流世界观已经定性的社会里,多元化的世界观以及殡葬观的并存,是需要有相当的时间和努力才可能有实现的希望的,所以,不是作者所判断的“己经”或者“正在”。
比如生命吧,如果我们用现代物理学的知识去认识生命,那么,我们的生命就是一堆粒子。存在就是一堆粒子励的组合运作,死亡就是这堆粒子的原有结构方式的解构。殡葬业就是对这种粒子结构的解构的处置么?物理性的粒子的结构建构与解构需要尊重和纪念吗?
如果我们把人类生命现象看成是宇宙间生命进化的最高形式,那么,我们也许会把人的生命看成是一个灵魂不朽的生命精神体,那么,现代物理学认为的粒子部分,也即肉体存在的部份,便只是这个生命精神体在有限的地球生活当中的一种存在方式,死亡便只是这种存在方式的结束和另一种存在方式的启用,那么殡葬业的工作就是协助人类生命从一种存在方式转换到另外一种存在方式。这样的认识论和世界观,在我们这个以唯物主义为主流世界观的社会,谁能断然认定“已经或者正在改变”呢?
我完全同意殡葬业是哲学的、是宗教的这个观念,在墓地文化上,尤其是这样。实际上,我们现在能够把对生命的多元性的理解表达出来的实物载体就只有墓地。一块墓地品质的高低,只要看它产品中蕴含了怎样的精神性便可知晓。而强调精神性正是哲学性和宗教性的表现。
现在的中国殡葬业能否算得上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国人自主表达生死观和实施相应的处置方式的愿望还需要相当的努力。前途的迷茫,并不在于谁阻止你去实现自己的死亡观和表现形式,而在于我们至死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生死观和处置态度,这才是要命的东西,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个体对自己之存在的理性认知。
2016年1月22日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