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百团大战的背后:胜利来得如此惨烈 作者:解放军生活杂志
八路军4个旅与鬼子冈崎大队600人的战斗从凌晨持续到上午,一直僵
持不下,2000名日军正从黄崖洞急速向关家垴增援。
彭德怀愤怒地甩开阻止他走出指挥所的作战参谋,举起了望远镜,半
个身子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但此时已经没有人敢上去把他拉下来
。
129师向死守关家垴山头的小鬼子勇猛进攻。18次冲锋,多次阵地前
的贴身肉搏,刺刀、炸药、手榴弹、爆破筒……杀红了眼的中国军人血战
一天一夜。
3000∶600,八路军以血肉之躯消灭了装备精良的侵华日军第四独立
混成旅团冈崎大队。
这场惨烈的关家垴战斗,为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动的规模最大、时
间最长的著名进攻战役——百团大战画上了一个胜利而悲壮的句号。这一
天,是1940年11月1日。
1940年,八路军需要打一仗
1940年的中国战场,正如毛泽东此前所预料的那样进入了相持阶段。
当曾经不可一世的侵华日军无力再发动正面决战时,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
及其军队的口水战却悄然升级。
“国民党的报纸上经常诽谤八路军是游击游击,游而不击。”原八路
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回忆说,“连一些地方杂牌部队都不把我们当正
规军看待,很让人气愤。”
此时的华北,有“中国通”之称的多田骏出任中国派遣军司令以后,
他已经意识到,对付活跃在华北地区的共产党,“制”比“战”更重要。
“多田骏要以路制人。”时任八路军129师新9旅侦察排长的查振海回
忆当时的情况说,“汽车沿路一天到晚不停地巡逻,路边的炮楼像缝在衣
服上的扣子。”
“囚笼”政策划地为牢,束缚了八路军的手脚,也使敌后抗日根据地
的粮食、药品短缺。
1940年7月22日清晨,一封注明“十万火急”字样的绝密电报,从八
路军总部发往分处敌后的各师、各军区领导人,同时也发给了毛泽东和中
央军委。这份由朱德、彭德怀、左权共同签发的破袭正太路预备命令,正
是八路军精心设计的百团大战……
打游击出身的共产党人首次摆开了正面作战的姿态
从八路军在8月8日下达的《战役行动命令》可以看出,彭德怀对于发
动这场对日寇的进攻战,也是相当谨慎的,他的期望值是能有20来个正规
战斗团投入这场战斗。
但几乎所有人都低估了部队官兵和根据地人民的抗日热情。“我们实
在是受够了汉奸和小日本的气了!”山西阳泉的老民兵王德顺说。
129师385旅旅长陈锡联亲自化装去铁路沿线侦察地形,日军在开战两
个月后才有所知觉。8月20日晚上8时,一切准备就绪。八路军20万人按照
作战计划对各据点、铁路、桥梁、煤矿同时发起攻击。
一时间,整个敌后战场遍地开花,八路军、县大队、民兵统统上阵,
甚至驻扎在附近的国民党中央军和晋绥军也被拉进了战斗。
火极一时的电视剧《亮剑》激情演绎了这段大快人心的情节。“当时
真是这样,能来帮忙的都来了。”查振海回忆说。
战斗打了一宿,各个部队报喜的电话便开始不断传回八路军总部。参
谋长左权手捧战果,一声大笑:“好啊!这是百团大战啊!”
在抗战情绪一度沮丧的1940年,这样一场战斗,来得是如此及时。“
当我们打到娘子关时,很多老百姓看到中国军队打回来了,高兴得又跳又
哭。”查振海这样回忆说。
不对称的交手,胜利来得如此惨烈
“小鬼子火力猛。”查振海回忆说,百团大战中,他曾带着一个主攻
连队进攻一个日军驻扎的小村庄。一仗下来,他亲眼看到这个连队只有13
个人走出了村子,“我一个一个数的,13个人没一个不负伤。”查振海本
人也在一次侦察中遭遇日军小分队,腿部中弹,后来烂成了一个拳头大的
窟窿,骨头都黑了。
惨烈的关家垴之战,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129师经过长征的战斗骨
干,在百团大战中伤亡过半——这让师长刘伯承心疼得眼伤复发。
面对从游击战向破袭战的转型,八路军也是边打边学习怎么打,代价
不小。
“好多战士根本就没有见过汽车,也不知道电线是用来干什么的。”
教导员杨德千回忆说。他的部队在一次伏击中包围了一部汽车。“我们用
刺刀刺轮胎,刺不动也捅不进去,最后只是把汽车玻璃砸了。”
“后来才学会如何把汽油放掉,再后来才学会如何卸轮胎和拆一些有
用的零件。”杨德千说。
还有破坏铁路。很多八路军战士看着这个漫长的铁条,不知道如何下
手。教导员杨剑龙带着一个营,用了两个星期只拔了铁路上6个道钉,打
坏几个夹板。“结果敌人用一个小时就修好了。”杨剑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