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跋涉(88):
盐井镇
2015年7月21日。
从芒康出发,翻过一个山口,汽车大部分时间都在澜沧江边奔驰。中午时分,快到盐井镇了。
这几年,我看过一些有关西藏的电视纪录片。今年上半年,还看过央视的《第三极》。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中国人拍摄的最精致的纪录片了。既然是纪录片,应该具有真实性。因此,片中呈现的盐井镇,就被我看成是真实的现在的盐井的再现。片中,除了壮观的晒盐场景外,制作者还有意展示盐农或者盐工们生活的艰辛以及在这种艰辛中体现的顽强坚韧的生存能力。在盐井,晒盐是女人们的工作,那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她们要修筑盐田和蓄水池,她们要从谷底的江边一天数百趟背卤水到蓄水池,再一次次将卤水背到盐田,再仔细地收集晒好的盐,然后是分拣,打包……男人们的工作也不轻松,他们赶着骡马将井盐驮运到数百公里之外,他们要翻过雪山,要通过溜索越过怒江,他们一次赶马要离开家乡数月……他们的生活是艰辛的,甚至是苦难的,但他们却又是知足的,是对上天心存感恩的。看《第三极》,我看到一种苦难的美,一种传奇的美。
来西藏之前做计划,就有去盐井一项。其实,之所以选择乘坐汽车回云南,一是因为盐井,二是因为德钦。但是,做计划的过程中让我对某些东西产生怀疑。盐井还果然是那样的偏僻,那样的落后,人们的生活果然还是那样的困苦吗?似乎不是这样。在查询住宿的时候,芒康县最好的宾馆之一就在盐井,其房价似乎是好几百。再说,如果客车可以去盐井的话,说明那里的交通不成问题。既然有了公路运输,马帮还有必要吗?在现在交通高度便利的情况下,人们果真还对盐井生产的品质不高的食盐有需求吗?
在距离盐井几公里的地方,我已经意识到盐井镇的存在了。浑浊而湍急的澜沧江,是那电视纪录片中的样子;还有两岸荒凉的陡坡。距离盐井镇不远的时候,似乎还看到远远山谷里一片片的盐田。那景象一晃而过,我还来不及回味纪录片中的壮观。这就是盐井村了。它远远在公路之下,远远在澜沧江边,远远在我想象和视野所及的地方。 可对面的村落远远不是电视纪录片中那样的零落荒凉,而我们客车经过的盐井镇,岂止不荒凉,简直就是一个繁荣的小镇。
客车到客运站休整。客运站其实只是一家饭馆,招待往来乘客吃饭。大家走进客运站兼饭馆的时候,掌勺的老板在大声吆喝,“吃饭啦吃饭啦”,那口气像生产队长。可进屋的人都奔厕所而去,这颇让老板不舒服。我返回的时候显得有些不知趣,问老板有没有加加面。我之前看攻略,说加加面是盐井镇的特色小吃。饭馆里只有三两乘客在吃饭,老板早就不耐烦了。他恶声恶气地说:“吃饭的时候就吃饭,吃什么加加面!加加面是喂猪的!”进入西藏以来,我早就忘记会有这样缺乏善意的语言了。我心里的恶意也被激发,“你肯定吃过加加面,而我只是听说过。”
一阵忧虑袭来,还没出西藏,人性中的邪恶已经膨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