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养命钱”真正成为“放心钱”
陈柳钦
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长期备受关注。自2011年年底首次提出养老金入市以来,养老金入市可谓争议不断。历经多年,“久闻楼梯响”的养老金投资运营方案这次真的渐行渐近了,8月23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数以万亿计的基本养老金即将在国内资本市场横空出世。
酝酿养老金入市,目的在于盘活结余资金,增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弥补可能出现的支付缺口。养老金入市的最大意义,是打破了以前条条框框的束缚,引入了市场配置资产的新思路。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是每个投资者入市前都应当知晓的一句话。这意味着市场风险不可消除,没有人能保证永远稳赚不赔,因此养老金入市的投资运营安全性无可厚非成为了公众争议的焦点。更何况,养老金是保障基金,不是投资基金,更不是风投基金,而是企业、个人缴付的钱,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在时下A股身处“内外交困”的环境下,“养命钱”投资股市真的靠谱吗?养老金能否成为“救火队员”?入市后又能否保证“养命钱”的投资安全?赔了又算谁的呢?这诸多疑问,注定永远盘旋在上空,尤其是在养老金缺口不断增大、延迟退休提上议程的当下。介于公众的这些质疑,养老金入市必须在制度和措施上保证资金安全。
“养老金入市”没有原罪,《办法》出台也全面解除了“养老金不能投资股市”的紧箍咒。在投资股市风险问题上,《办法》对于养老金投资规定还是非常“严苛”,并设定了一条安全“红线”:养老基金的投资范围限于境内;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只能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实质上,《办法》所说的资本市场是包括多层次结构和丰富产品的资本市场,并非仅仅指股市。
养老金是一个多元的投资组合,我们自然不应该把投资股市可能出现的亏损当做基金资产的整体亏损。虽然目前主流意见都表示“养老金入市风险可控”,《办法》仍然为“养命钱”设置了许多“防火墙”,主要是明确了养老金的“风险准备制度”。《办法》规定受托机构按照养老金净收益的1%提取风险准备金,余额达到养老金资产净值5%时可不再提取,专项用于弥补养老金投资发生的亏损。此外,投资机构也需要按管理费的20%建立风险准备金。专项兜底资金应交由第三方管理等规定,也将形成强约束力,避免风险扩散。
既然,养老金入市已成定局。因此,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投资者,都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平常心。不少观点认为,养老金选择当下时间点入市,意味着监管层有意借助养老金托市。这种判断和说法是不确切的。养老金入市不在救急而在破茧!《办法》出来以后,只是为股市增加了一条新的资金来源渠道,而不是救市通道。养老金是用来养老的,不是用来救市、托市的,它没有救市的功能,也没有这个义务。养老金入市“开弓没有回头箭”,入市的步伐会按照正常的程序走,不会因A股大幅下跌而停滞不前。
消除人们对养老金入市的疑虑,不能止步于论证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以及出台具体的投资管理办法,关键是一定要建立稳健的投资组合,还应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保障公众对养老金入市的知情权、收益权、监督权,从而保障养老金的绝对安全,不能让老百姓的养命钱受到损失。
总之,政府有义务让养老金不在资本市场中“裸泳”,真正让公众的“养命钱”变成增值的“放心钱”。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