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   俞朝    冯英 

浙江省嵊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摘自:《世界农业》杂志2002年第九期

转自江山股份吧

 

 

    转编者的真诚告诫:你如果对转基因技术是外行,你所学或所从事的学科与转基因无关;如果你的知识体系一向与生物、植物、农业、食品、环境保护、STS教育、科普教育等等无关,那就真成地奉劝你不要在论坛上滥发言、滥骂人。转基因是科学家的事,不懂还是好好学。其它食品都有坑害消费者的劣迹,唯独转基因没有。科学家对转基因的研究很谨慎,推广转基因作物更是严格到极端苛刻的程度。因此,转基因从来没有对自然、环境、动物和人类造成过一点危害。有的是反转基因斗士对普通大众的恐吓,其制造的谎言、流言、谣言触目惊心,对社会造成了一起又一起的恐慌事件,已经严重干扰和阻碍了中国的转基因发展。妨碍了大众对转基因的认识。 

    随着生物基因组研究工作的展开,新基因不断被发现,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涌现,生物技术进入大发展的新时期。与此同时,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并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第二个热点领域。从70年代重组DNA技术创建,到1983年第一株转基因烟草获得,国际上对转基因作物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转基因作物由实验室进入大田中试验,不少作物已向商品化发展。与此同时,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转基因产品作为食品对人体健康问题、产品运输问题、国际贸易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等已引起世界性的所谓“生物安全”的论战。但是受到21世纪人口膨胀压力等因素的驱动,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作物将成为解决21世纪粮食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生物技术产业也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迄今为止,中国生物技术已取得丰硕成果,在转基因作物方面,先后有抗除草剂。抗病毒、抗虫、耐盐的农作物新品种从中试走向应用;走向大田,走向市场。小麦、水稻细胞工程育成品种己大面积推广应用,两系杂交等研究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

 

    一、转基因作物的优越胜

 

    目前已大面积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提高作物抗性(如抗病、抗虫、抗除草剂)和改良作物的性状为主。以抗虫棉为例,其优势十分明显,它不仅可以抵抗棉铃虫等害虫的危害,提高棉花产量,而且因大量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而节省费用,减轻了农药对棉农的毒害及对天敌的杀害,保护了环境。 

    从转基因作物所得到的效益也是非常明显的。以美国为例,1996年全国得到的净利为9200万美元,其中Bt棉花占6100万美元,Bt玉米占1900万美元,抗除草剂大豆1200万美元。到1997年,全国的净利已达3.15亿美元,其中Bt玉米占1.19亿美元,抗除草剂大豆1.09亿美元,Bt棉花占8100万美元,抗除草剂棉花为500万美元,Bt马铃薯不少于l00万美元。 

    从全球角度看,1995年到19984年间,转基因作物销售收入增加20倍。1995年仅为7500万美元,1996年翻三番达2.35亿美元,1997年又翻了近3番,达6.7亿美元,1998年在12亿~15亿美元之间。预计世界市场到2000年会达到30亿美元,2005年达60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200亿美元。

 

    二、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战略和措施

 

    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战略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形成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体系;20002005年,争取把现有的科技成果逐步商品化,为以后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逐步使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占我国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贡献率的15%以上,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显著增加中国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到2010年,获得30个高产、抗病和抗逆的农作物新品种,其中五六种可获批准商品化,四五种转基因抗虫棉推广到占棉田总面积的60%以上,育成优良不育系20个和亚种间杂交稻10个,争取推广面积达到1667万 hm2,占水稻总面积的50%以上。 

    为了实现未来的战略目标,必须建立适合中国改革形势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模式,多种途径吸引人才和资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紧密结合,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保护知识产权。 

    1. 建立新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发展模式 一是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要适应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大趋势,逐步形成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二是促进企业和科学研究及教学单位的联合,逐步形成新的知识密集型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公司,如美国的Monsanto公司一样;三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逐步增强自我发展和竞争能力,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运行机制和高科技管理体制;四是转基因作物研究、开发和产业紧密结合,加快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五是建设转基因作物集团企业和实验园区,形成新的转基因作物产业的生长点,逐步扩大成为新的产业基地。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人才 为了加快我国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必须不失时机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重点应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一支精干的从事农业应用研究的队伍,这是创新的源泉;二是强化下游技术队伍的培养,这是产业化的根本保证。此外,要采取倾斜政策,逐步吸引一批尚在国外的高水平人才回流。 

    3. 增加资金投人和引进资金 转基因作物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新兴产业。为此应逐步增加投资强度,投资应适当向开发研究倾斜,同时也要改变单一依赖国家的观念,积极争取多种渠道吸引资金来源,特别是吸引企业参与合作,共同投资,逐步形成转基因作物风险投资市场。 

    4. 加强转基因作物开发研究能力为适应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开发的需要,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对应用基础研究和围绕目标产品的配套技术研究做出合理安排,为其提供新基因、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路,以期提高植物转基因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转换研究开发机制和保护知识产权,应当制定有关生物技术产业的部分利润返回科研和教育单位的规范化制度,这将会极大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5. 加强国际合作和技术引进并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开展各种渠道和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有些重要项目和关键技术应积极引进和消化,以确保争取重要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的时机。同时,要加快产业化的国际化进程,一方面要支持和吸引一些重要的国外产业进人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把国内的优势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三、21世纪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国农业基因工程研究发展很快,正在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但我们现有的状况是国外元件国内组装,跟踪的多,创新的少。虽然这是任何学科发展的必要阶段,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应当也必须在农业生物基因工程领域占有应有的位置,处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为此,我们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运用有效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结合我国丰富的特有的遗传资源分离、克隆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经济价值的新基因及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的元件,例如与时空特异性表达相关的调控元件,有利于转基因稳定遗传和表达的调控元件等。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对基因的占有和利用,不占有基因,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应以最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基因大战”中,组织力量和加强国际合作,尽快开展重要农作物功能性基因组的研究。 

    (2)建立规模化、成熟、高效的植物遗传转化再生体系,保证转基因植物大量群体的获得,从而有利于转基因性状与其他农艺性状的组合筛选。目前,转基因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整合是随机的,转基因性状的出现,转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命运是无法控制的。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转基因植株供筛选,就不可能获得遗传稳定、转基因性状良好。其他原有农艺性状未受破坏的转基因品种或株系,同时也不可能对转基因过程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染色体上定位、时空表达及后代遗传稳定性的关系。 

    (3)重视与常规育种特别是与杂交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常规育种技术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现代基因工程以其本身固有的优势与常规育种技术形成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以种子为载体的农作物基因工程必须与常规育种相结合,构成技术优势互补,从而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充分发挥转基因农作物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它的经济效益,因此应特别重视转基因植物技术与农作物杂交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 

4)加强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估。在加速转基因农作物的商品化过程当中,要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任何一种新技术都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到目前为止的证据表明,与转基因技术所创造的效益相比,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是相对较小的,并且是可以人为管理和控制的。从全世界经批准后的商品化转基因食品来看,还没有任何一例有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的报道。我国已经建立了对转基因植物进行安全性评价的专门机构——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委员会并颁布了相关的管理条例即《农业生物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由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基本上是跟踪和模仿国外,很少甚至没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功能性基因,因此主要是借鉴国外已有的实验数据对现有农作物基因工程产品的安全性做出评价、但随着功能性基因组研究的开展以及新基因的不断发现和利用,需要积累相应的大量科学数据来为新基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做出正确评价,因此有必要建立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估的中心(基地)和相关技术体系,为转基因植物安全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原文网址

http://guba.eastmoney.com/news,600389,2385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