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升号”酒坊:自古才人千载恨
“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包括箭楼和城楼。明成祖迁都北京以来,前门大街就是皇帝去天坛、先农坛祭祀的必经御道。前门大街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这里的许多中华老字号及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代以来,在北京向着现代化都市迈进的过程中,无论在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的代表性上,还是在新的市民阶层和市井文化的形成上,前门地区都是一个重要的地区。而坐落在前门地区的前门楼子这座古代建筑,作为北京城市古建筑和古文化的标志,其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和所昭示的文化内涵,在传统的京派文化中的角色、地位、作用和影响,自然是无法绕过去不论的。此外,前门和前门地区以商铺、戏楼、书场、老字号等为代表的市井文化,也是构成古老的南城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北京地区的白酒(古称烧酒)起源于元代,距今已有800年历史。据史书记载:酒品之多,京师为最。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前门外酿酒作坊“源升号”技师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三兄弟为提高烧酒质量,发明了掐头、去尾、取中段的蒸馏工艺,北京二锅头传统酿制技艺从此诞生,如今“北京二锅头传统酿制技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前门外“源升号”酒坊的酿酒技师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三兄弟为纯净烧酒质量,发明了掐头、去尾、取中段的蒸馏工艺,称为“二锅头”,北京二锅头酒酿制工艺自此诞生。1949年5月,“源升号”归入红星酒厂。1998年,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对源升号遗址重新修缮,建成源升号博物馆,其酿酒文物分别珍藏于该馆和北京二锅头酒博物馆。
老北京人讲京城有三乐:登长城、吃烤鸭、喝二锅头,位于大栅栏粮食店街的源升号博物馆即是北京二锅头酒发源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门外“源升号”酒坊的酿酒技师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三兄弟为纯净烧酒质量,发明了掐头、去尾、取中段的蒸馏工艺,称为“二锅头”,北京二锅头酒酿制工艺自此诞生。二锅头酒迅速风靡京城,能酿造二锅头的烧锅坊也多了起来,但品质不一。而“源升号”最正宗的二锅头酿造技艺,始终采用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秘不外宣。
红星的前身是源昇号,创办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位于前门大街著名酒坊,闻名京城。据史料记载,老北京的烧酒起源于元代。清康熙十九年,赵氏三兄弟在前门外粮食店胡同创办“源升号”酒坊。在传承老北京烧酒工艺的基础上,赵氏三兄弟为提高烧酒质量,发明了掐头、云尾、取中段的蒸馏工艺,北京二锅头传统配制技艺从此诞生。“乱世良将盛世商”,古都北京是历代商业中心。康熙盛世,商号云集,同仁堂、荣宝斋、源升号、王致和为著名的四大商号,源升号之二锅头酒清爽甘,酒体醇厚,盛世京城。1949年5月,中央政府决定由红星全面收编京城“源升号”、“龙泉”等十二家酿酒作坊,成立新中国第一家国营酿酒厂,独家嫡传北京二锅头传统酿制工艺。
源升号酒坊,是中国第一瓶二锅头酒的诞生地和二锅头的发源地,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在该酒坊遗址基础上建立了源升号博物馆,不仅复原了二锅头老酒坊的昔日风采,同时也为二锅头文化正本清源。
“二锅头”,源于北方烧酒——“烧刀子”,已有数百年历史。清代诗人吴延祁《刘伶孤冢》诗中云:“自古才人千载恨,至今甘醴二锅头”。旧时京城烧酒作坊俗称“烧锅”,每当蒸酒时,甑桶上方的锡锅内必须注入凉水以冷却酒的气液体。而第一次冷却后淌出的酒俗称“酒头”,第三次冷却后淌出的酒俗称“酒尾”,只有中间第二次冷却后出来的酒才是口感最为醇和、甘冽的好酒。故“掐‘头’去‘尾’取‘中段’”,便成为烧锅蒸酒的一个基本工艺“要领”,也由此诞生了传统名酿“二锅头”。
“源昇号”究竟是什么时候创办的,史书上并无详细记载,民间只是口源昇号口相传,大家一致认同“源昇号”的创办人是晋南商人。而晋商生意满天下,商号遍天下,理天下之财,取天下之利,就在一个“藏”字。藏智,藏巧,藏富,藏势,藏大手段、大器局。也正是这个“藏”字,北京二锅头传统酿制技艺之所以流传至今,源于正宗二锅头酿造技艺始终采用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如是才让这一独门秘技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人继承下来。如今二锅头技艺正宗传人正是赵氏的第九代弟子艾金忠,他师承二锅头酿酒技艺第八代传人、北京二锅头传统酿制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人、著名白酒大师高景炎先生。
二锅头具有清、爽、醇、净的特点,酒香醇正,芳香飘远。清朝徐水县令吴延祁在诗中赞道,“自古才人千载恨,至今甘醴二锅头”将二锅头比作美酒、好酒,诠释了对二锅头的赞许。传统的二锅头酿造工艺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沉淀着一代代酿酒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思想力、创造力,成为首都一种特有的京味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蔡律 2015年8月17日
“源升号”酒坊:自古才人千载恨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