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逆差如何逆势补差?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消息,201514月,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收入44157亿元,支出38614亿元,顺差5542亿元。其中服务贸易收入1131亿元,支出2193亿元,逆差1061亿元。

 

在外需市场不振的情势下,1-4月份货物与服务贸易实现顺差5542亿元,着实不易。但须指出,服务贸易依然是短腿和硬伤,尤其4月份,服务贸易顺差高达1061亿元,和货物贸易相比呈现出“逆”和“差”的特点。

 

据商务部统计,从1995年到2014年,中国连续20年出现服务贸易逆差。全年服务贸易逆差创下12163亿元(1980亿美元)。2004年全年服务贸易逆差额不过78.07亿美元,去年一年服务贸易逆差额是2004年的23倍。而按照上述所列年份和数据,货物贸易则维持持续顺差--由此可见,相比货物贸易,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逆”和“差”可谓顽症痼疾。若和常常指责中国顺差的美国相比,2013年中国对美服务贸易逆差达到1184.6亿美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大国,若服务贸易长期逆差,中国就难以成长为贸易强国。因而,破解服务贸易逆差的“逆”与“差”,是中国外贸出口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一是从跨境交付着手。跨境交付是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方的领土内,向另一成员方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方式,如在中国境内通过电信、邮政、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实现对境外的外国消费者的服务。跨境支付,尤其是电子跨境支付,中国有最便捷的信息化平台,但却成为中国消费者疯狂代购海外商品的工具,从而使钱流海外,甚至逃避了关税、海关代征税和消费税。跨境电子商务支付(交付)平台,不能关闭而且还要实现更为便捷的转型升级,中国亟需提升的是在此便捷平台上的服务贸易由进口到出口的逆转。而这,还是要靠自身商品质量的提升,让海外消费者通过中国电商平台来代购中国商品。

 

二是平衡境内外消费。众所周知,以前是富起来的中国人到海外旅游购物,现在出境消费的主力是中产阶级。这一方面彰显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富裕,另一方面也折射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重之困。首先,中国人出境游自2013年突破亿人次,海外消费额到去年年底已经超过万亿人民币。而中国人在海外消费市场的表现,被视为购物狂--奢侈品要买,乳制品要买,甚至连电饭煲和马桶盖也要狂购--看似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实际上隐含着进口商品内外两个市场的差价之大,以及国货商品的质量不高--最起码是难获中国消费者的信任。因此,平抑进口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国内市场价格,让国人尽量能够在国内购买到平价进口商品,是抑制服务贸易逆差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来,中国降低了护肤品、纸尿裤等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象征着政策层面通降税提振内需的导向性。但降低关税平衡境内外消费的意义不大,只有大幅降低消费者,当然也包括适当调整增值税,让终端消费者做出愿意在国内购买进口商品才有实际意义。此外,就是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品牌,让中国消费者以购买国货为荣,同时也让海外消费者青睐中国商品。

 

就现实而言,这还有漫长坎坷的路要走--不仅是财税政策的调整,还有“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利好是,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已是进行时,“中国制造2025”也给出了做大做强“中国制造”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作为全球化的受益国,中国也许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和产业政策,让走出去的中国人少买外国货,但却阻滞不了淘淘的中国境外游热潮。目前是年过亿人次,未来可能会是2亿3亿乃至更多,这么多人出去,除了住宿消费,更重要的是不自觉也吸收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相比可用数字衡量的服务贸易逆差,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逆差可能更为可怕。很多富人乃至中产阶级的移民潮,其实就是耳濡目染所致,形成了中国赚钱、海外消费和生活的尴尬。

 

由此可见,平衡境内外消费不仅仅是经济学命题,也是涵盖软实力的社会文化课题。提升国内旅游也的软硬环境,强化其内在的文化品质,吸引更多境外游客,是破局服务逆差乃至提升中国整体形象的必然之路。日本在经历40年的服务逆差之后,通过中国游客实现了服务贸易顺差,值得中国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服务贸易中的境外消费不仅指旅游购物,还包括其他服务方式,如中国公民在韩国享受的美容服务等等。

 

三是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在全球建立更多的商业机构。阿里巴巴在纽约上市,在韩国构建电商支付平台就是。顺应“一带一路”战略,中国资本走出去除了从事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更多的商业市场空间需要深耕。如何利用国家战略,突破市场屏障,中国资本大有作为。

 

如果说货物贸易可以直接体现国家硬实力,服务贸易的质量并举则彰显国家软实力。解决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逆”与“差”,变“逆”为“顺”、变“差”为“好”,才能理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关系,使中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