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第一条纪律


 文/张从忠


股票投资的第一条纪律是“保住本金”,这是股神巴菲特提炼出的犹太商道。1987年,另外一位著名的犹太人索罗斯就判断股市崩盘会从日本开始,然后才是美国股市,但是他原本放空的日本市场反而走高,使他受到重创。他并没有执迷自己的判断,立刻认赔出场,他的原则是:先求生存,再求致富。所以虽然这次投资失败,但全年的基金表现仍有14%的盈余,也为他留下日后大战的筹码,也才有日后“让英格兰银行破产者”的封号。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的导论中说:如果我必须就我的实务技巧做个总评,我会选择一个词:存活。

一、洞察历史方能旗开得胜

    华尔街有一个古老的真理是:看多的人“牛”能挣钱;看空的人“熊”也能挣钱,就是贪婪的人“猪”不能挣钱。遗憾的是,华尔街的精英们并没有牢记这一真理。否则,他们就不会贪婪地在金融创新中埋葬了自己。今天,随着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爆发,华尔街已“城头变换大王旗”。

“经济周期是人类本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当经济向好的时候,人们对未来过于乐观,盲目扩张,该裁减的冗员没有裁减。于是,坏年景很快就来了。人们又变得过于悲观。当市场崩溃时,每个人都想要现金或黄金,可是,此时市场上恰恰最缺乏流动性。” 

1、周期性萧条与繁荣不可避免

    华尔街的故事始于1653年,当时美国中产阶级年收入只有1600美元。那时的人和如今一样,对财富的保值增值充满渴望。白领阶层厌倦了收入的缓慢增长;小职员们已无法忍受那仅够维持生计的工资。同时,美国规模化工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双方的需求,催生了华尔街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华尔街起初在全美闻名,并不是因为金融,而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1789430日,乔治·华盛顿在位于华尔街口的纽约市政大厅的二层,宣誓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三年后,17927月,21个经纪商和3家经纪公司在华尔街68号外的一颗梧桐树下,签订了后来被视为纽约股票交易所起源的标志性文字契约-------《梧桐树协议》。

    早期,华尔街的大部分交易活动是在大街上进行的。1825年~1836年期间,美国西部开发的大潮,推动了伊利运河修建成功,也直接引发了人们对运河股票的狂热追捧,并启动了华尔街历史上第一次大牛市。市场飞速上涨,莫里斯运河是这次牛市的龙头股。在牛市末期,一个月以内,该股竟然从10美元涨至185美元。

市场在欢乐中死亡,这一规律亘古未变。18366月起,美国历史上首次大牛市见顶回落,不久,市场一步步走入第一次大熊市。1837年,莫里斯股票跌至80美元,到1841年,该股几乎一文不值。在投机狂热的日子里,人们曾听说过的那些巨大财富,突然像阳光下的冰雪一样融化得无影无踪。看着这样的描述,你会认为它仅仅是在叙说接近200年前的情形吗?A股从6000多点跌到1600多点,一年以前,没有人会理睬机构发出的警告。除非这个人认真检索过美国资本市场百多年的历史足迹。

1837年初秋,全美90%的工厂关了门,美国历史上首次进入了萧条时期。20年后,1857年,华尔街再度一片喜气洋洋,到处洋溢着快乐的气息。又过了40年,1896年,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诞生。最初它只包括12种股票,第一天收于40.96点。

    当人们今天把道琼斯指数112年弯弯曲曲的走势浓缩在一张图纸上,轻轻地拿在手里,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沉重和沧桑。从40点到14000多点又回到8000点上下,道琼斯在波动中,历经了众多大级别牛熊周期的轮回,一个轮回,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期间,小级别牛熊更是数不胜数。跌宕中,它成就了多少富贾?又埋葬了多少豪门?

2、洞察历史方能趋利避害

道琼斯的趋势会继续下去吗?没有人知道,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所有的牛市都会结束。无论是1929年的大崩盘,或是1966年的市场低迷,这些都取决于那些超过我们控制力量的相互作用。但同时,就像我们看到的1987年的情形一样,如果监管当局密切关注事态发展,而且采取强有力行动的话,股市崩盘的后果并不一定是灾难性的。无论股市的刺痛多么惨烈,它总会迎来下一场盛宴。如果说,所有的牛市都会结束,那么,所有的毁灭也会蕴育繁荣的种子。问题的关键是,谁能在盛宴结束前选择离开,谁又能在新一轮盛宴来临前果敢进场。

与贪婪和恐惧反其道而行,需要洞察历史的睿智。如今,当全球市场正在经历股灾时,下面  这段写于数年前的话,颇有意境且值得回味:“尽管有数不清的海难,人类依然扬帆出海。”同样的道理,尽管有无数次股灾,人们依然会进入这个市场,辛勤地买低卖高,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将手中的资金投入到股市中,去参与这场伟大的博弈。这和人们去探险,去看地平线以外的未知世界,是一个道理,他们都是我们人类本性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事实上,在资本市场和到未知世界去探险都源于我们人类的同一种冲动,因为市场的地平线之外也是一个未知世界——未来。以下是所有中国股民都知道的五次金融危机。

1)、1987年香港股灾:从千万富翁到街边小贩

  1986年广州有一位出生在印尼的广东华侨,上个世纪50年代他刚从雅加达大学金融系毕业,响应祖国号召,同一大批东南亚华侨的知识青年跑到中国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后来深圳开放了,他跑到深圳办了手表厂。

在深圳第一次见面,他给笔者递上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深圳(香港)环亚电子集团公司董事长,他在深圳的工厂有一千多名工人,是深圳当时最大的电子装配工厂之一。之后三年,他们没再联系。1990年笔者在香港油麻地逛街,突然听到一个很熟悉的声音:十元两件啦!回头一看这位爱国华侨站在三轮车上在大声叫卖日本的二手服装。他告诉笔者说:“破产了,现在只能做这个生意了。破产的祸根是一个‘贪’字。1986年香港股市疯了,看不少人赚钱,自己这个学金融的虽然知道股市风险大,但还是忍不住进去了,结果越炒越大,最多一天他了赚一千多万。出于盲目的自信,他把工厂也抵押给银行贷款炒股,没想到87年股灾一来,资金一下子转不动了,房子和工厂都赔给了银行。”

  1987年股灾是香港人经历的第一次股灾,那是由美国股灾引起的。19871019日,星期一,美国股市一天跌了22%,年轻的香港股市栽了一个跟头倒下了,股市连关了四天。而当香港股市重新开始后,香港股民的钱少了三分之二。有一大批香港股民像这位华侨一样破了产,其中大部分人永远也没有机会再回到股市。

2)、1992年日本股灾:跳楼的野村证券员工

  1990年,由于当时日本股市和楼市如日中天,股市比2007年中国股市还火,市盈率到了100多倍,一些日本和世界的经济学家纷纷说,传统经济理论对日本不适用,日本正在创造新的经济规律。

  一位野村证券的年轻经理,指着那座新落成的60多层的花岗岩大厦,不无骄傲地说:“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经济,这个大楼里储存着全球客户的经济信息,野村证券为了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在这个楼下100米处有一个发电站,它可以保证野村证券在世界上发生任何事情都能正常运作。”

  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到了1992年日本经济就不能正常运作了。日本股市从33000点跌到了11000 点。房地产更是一落千丈,1990年还能买一个半美国的东京,1993年竟然连一个纽约都买不起了。于是,日本企业纷纷从海外抽钱回国救急,不仅把洛克菲勒大楼折了一半价卖回给美国人,还把日本好几个大银行和保险公司也卖给了外国人。

  1995年,当年发出豪言壮语的野村证券经理到香港出差,他很沉重地告诉笔者:现在日本企业也开始裁员了,自杀的人很多,特别是证券界,他手下一个前年才从早稻田毕业的人上个月跳楼了。电视台现在最热门的电视节目是教人们如何省钱,比如教日本家庭主妇如何用烧饭的余热煮鸡蛋。那一段时间,香港大街上的日本游客少了,到高档餐馆吃饭的日本商人也少了。“经济泡沫”这个词第一次在人们心里有了真实的感受。从此,这泡沫就经常跟随着全世界人民了。

3)、1997年香港股灾:成为负资产的女秘书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了,香港哀声一片。原本1997年上半年形势还好好的,楼市股市不断创新高,人们排着队去酒楼吃饭。买房的人需要前一天晚上去排队去买楼花。国内一位家喻户晓的大歌星为了走后门买房子,还陪一家地产老总唱了一晚上卡拉OK。而这家地产公司内部有位女秘书近水楼台先得月,不用去排队,花80万港元交了三分之一首期买一套房子,可是房子还没住进去,泡沫就来了。楼价一口气跌了三分之二,那位女秘书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脸色难看得很。原因是她80万首期买的房子已经白白送给了银行,为什么?因为市场上同样的房子,只值80万了;如果她继续供当时买的房子,就要再付160万。

  那个刚来香港还不大懂得香港规矩的内地歌星火急火燎地找到房地产老总要求退房,老总说:“你看到门外那位漂亮小姐了吗?她是我们公司的秘书,在这个公司已工作10年。她和你一样,也买了公司的房子,因此她这10年算给公司做义工了。”

  看大明星有点不明白,老总就继续解释说:“她们工作10年,除去吃喝也就攒了80万,交了这套房子首期后什么都没剩下,可是现在房子又没了,这不等于白白给公司干了10年。如果能退房,她们早退了。你没看这几天报纸讨论吗,很多人买了李嘉诚的房子,现在变成负资产。有人说在这种特殊时期作为香港首富的李嘉诚应该网开一面,不要再追这些负资产的人所欠房子余款了。你猜这位首富李先生怎么说?他说:香港是个重合同守信用、风险自担的社会,你没看到金融泡沫只能自认倒霉,因为所有人都没看到。如果这个泡沫不破,你的房子赚了一倍,我也没理由跟你分利润。”

4)、2000年互联网泡沫:从3亿元到有行无市的总经理

  亚洲金融风暴还没过去,互联网又来了。1999年末和2000年初,全香港的商人都好像疯了。这次不同于以往,越是大商人越疯狂,不管是搞地产,还是搞百货;不管是生产电子,还是生产水泥的;不管是办学校的,还是开夜总会的;总之全同互联网干上了,纷纷办起了网站,纷纷注册了公司,纷纷与IT公司联姻。华润公司自然也不能免俗,虽然公司每年有十几亿净收入,但因为同互联网没有关系,股价还不如一个刚创办两年的互联网公司高。股东不干了,说:如果你们再不进入IT,就要找人收购。于是,华润只能绞尽脑汁往互联网上靠,先是付了一笔天文数字的咨询费,请世界最大的咨询公司出主意,可是那些从美国飞来的高级脑袋除了给华润写了两大本资料外,任何问题也没解决,其实他们也解决不了华润的问题。

可是商场是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游戏。当时许多如雷贯耳的经济专家都说:互联网技术会创造一个全新的经济,谁跟不上,谁就会被淘汰。想想看,谁不害怕呀?于是,华润也拼命想找一家美国技术公司“结婚”。经过投资银行的朋友介绍,美国一家大公司的副总裁来香港,期间可以谈谈。可是时间约到早上8点,这在香港是非常罕见的商务见面时间。我当时有点纳闷:看来互联网的人就是不一样,可能都是超人。第二天早上,750赶到人家香港分公司,一进接待室我差点晕了,原来在华润前面已有两批人,一批人正在会议室里同那个副总裁谈着,另外一批人还在会议室里等着。   

2000年初正当人们被互联网搞得晕头转向时,笔者的一位朋友却受到一家借壳上市的互连网公司的邀请。上市公司开出了朋友不可能拒绝的条件 ——3亿元的公司股票,外加7位数的年薪。做着亿万富翁的美梦,朋友在新公司上班了。可是上班的第一个天,互联网泡沫破了,第一个月我的3亿元变成2亿元,第二个月变成了1亿元,第三个月……第10个月,朋友的股票变成3000万,而且有价无市了。

5)、2008年中国股市:骂“基金经理都是骗子”的基民

2007年中国这头昏睡的狮子,终于彻底醒了。深圳的楼市开始超过香港的新界,上海北京的写字楼也开始赶纽约,开户炒股的人到了1亿。于是,一下子创造了世界第一大银行、第一大石油公司、第一大房地产公司、第一大保险公司……这一年全世界500强排名乱了,因为那些老牌500强纷纷被突然变大的中国公司挤出去了。中国商人在世界上开始扬眉吐气了,腰里揣着大把股民的钱,也能想买谁就买谁了。于是,中亚和非洲的油田,拉美的铜矿和铝矿、澳洲的铁矿和煤矿频频被来自中国的买家问价。

2007年世界经济的焦点放到了中国,全球的经济天才都在讨论中国股市和楼市,一派说泡沫太大了,另一派说中国正在改写世界经济,潜力远远还没发挥出来。可惜世界经济还没改写完,美国那边次贷泡沫又碎了。中国股市进入2008年,少了近三分之一。

   记得20079月一位朋友回老家探亲,碰到母亲的一位老同事。一个当了一辈子会计的75岁老头,成了中国第一代“基迷”。他把报纸上所有有关基金的报道用剪子剪下来,钉成三本半大书,还跟人学会了在坐标纸上画图表。他把家里所有闲钱都买了基金。朋友问他现在买股票是不是风险太大?老头说,他买的不是股票,是基金,基金是由金融专业人士管理、抗风险能力最强的综合投资工具。他刚买的QDII还是走了银行后门才买到的,现在不到一个月就赚了5%2008年春节后听说老头投到基金的20万元,只剩了10万元,现在有些精神不正常。老伴治病需要钱,他捂着就是不卖,整天到银行管人家要钱。见谁跟谁说:基金经理都是骗子。   

    所有经济学人都知道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泡沫比比皆是,一些历史上的泡沫故事往往让我们匪夷所思。比如在英国南海泡沫中,一个骗子注册了一个叫南海投资的公司,在他的招股书上写道“本公司在拉美有一个诱人的投资项目,现在需要融资,这个项目的具体内容暂时不能透露”。第二天,当他打开公司的大门时,外边挤满了给他送支票的股民。第三天,这个骗子拿了钱就消失了。有人可能说:经济泡沫中损失的是不太懂经济的大众,而经济领域的经济学家、银行家、基金经理……他们是应该能比一般人更早知道泡沫的,他们应该可以避免损失。可是大量统计研究证明:这些精英作为一个整体,他们在预测泡沫的水平上一点也不比老百姓强,因为他们在股市中的平均收益同股民大众一样,他们比普通股民唯一多赚的只是手续费。

二、永不亏损的秘诀

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地震非常频繁的国家。日本建筑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发生地震时建筑安全吗?安全程度有多大?”同样道理,股市也是一个“地震”非常频繁的地方,甚至可以说,股市震荡的幅度更大,震荡的次数更多,因此股票投资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股市发生大震荡时你的股票安全吗?安全程度有多大?”股神巴菲特已经79岁了,做了一辈子投资,经历了无数次大跌的股市震荡,却总是能够保持不亏,关键在于他有一个永不亏损的投资秘诀。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曾教给他三个投资秘诀:第一个秘诀是“不看股票,看公司”,第二个秘诀是“不看价格,看价值”,第三个秘诀是“不做投机,做投资”。   

    本杰明·格雷厄姆189459日出生于伦敦,一年后随父母移居纽约。其父亲原来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数学教授,到美国后改行当了一名机械师和民用工程师。1903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一个寡母和三个孤儿。当时格雷厄姆只有9岁。幸好有妈妈的亲戚接济资助,格雷厄姆得以继续上学。他聪明好学,刻苦勤奋,以优异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914年,20岁的格雷厄姆以荣誉毕业生和全班第二名的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

    1914年夏天,在卡贝尔校长的力荐下,格雷厄姆来到纽伯格·亨德森·劳伯公司做了一名信息员。信息员,其实是一个跑腿的差事,传递各种证券和支票,但是他很快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不止这些。第二个月,他被提升到一个只有两个人的债券部当助手。他开始潜心研究债券,写了关于密苏里太平洋铁路公司债券的研究报告,结果大受客户和老板赏识。不久,格雷厄姆就又被提升为证券分析师。

  升任证券分析师是格雷厄姆一生事业的真正开始。当时,人们主要关注债券,很少关注股票,对公司基本面的分析尚停留在十分原始粗糙的阶段。格雷厄姆通过对那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系统研究,发掘到一些具有巨额隐蔽资产的公司,使他所在的投资公司大赚特赚。

  1920年,格雷厄姆又荣升为纽伯格-亨德森-劳伯公司的合伙人。1923年年初,格雷厄姆离开了纽伯格-亨德森-劳伯公司,决定自立门户。192611日,32岁的格雷厄姆成立了一个新的小投资公司,继续进行投资管理。1926~1928年间,格雷厄姆管理资金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为20.2%,远远高于同期道·琼斯工业指数的上涨速度。由于格雷厄姆的业绩非常好,他的公司的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3年以后,到了1929年年初,公司资金规模已从最初的40万美元上升到250万美元,上涨了6倍多,大部分资金规模增长都是投资收益,而不是客户额外投入的资金。这时格雷厄姆才35岁,他已然成了百万富翁。当时的美元可比现在值钱得多,那时的百万富翁相当于现在的半个亿万富翁。格雷厄姆踌躇满志,准备把公司做得更大,赚更多的钱。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19299月起股市持续大跌,1029日,星期二,道·琼斯指数单日跌幅达11.5%。这是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这是历史上第一个“黑色星期二”,华尔街股市彻底崩溃。

  道·琼斯指数于1921年从75点开始上升,1929年达到牛市最高峰381点,随后在“黑色星期二”之后的几周之内就跌到了200点以下,并于1932年达到了最低点41点。在大跌之前,只想赚更多钱的格雷厄姆,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但没有及时撤离,反而逆市操作,结果越陷越深,最终濒临破产。

  在19291月,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自豪地拥有250万美元的资金规模,但在1929年到1932年间(经济复苏之前),公司损失了70%。到了1932年年末250万美元只剩下55万美元了。许多客户全部或部分地抽回了本金。鲍勃·马罗尼就是其中之一,他要用这笔资金偿还其他债务。当鲍勃发现自己百万美元以上的投资几乎全部亏损时,这位意志坚强的爱尔兰人也不禁泪流满面。

  客户们基本上把钱都撤光了,格雷厄姆没钱可管,公司濒临破产,看来只能关门了。这个时候,多亏了格雷厄姆的合伙人纽曼的老岳父艾理斯·雷斯,他看到,这两个年轻人打拼得不容易,于是决定支援他们,他从口袋里掏了5万美元,给这两位年轻人来管理,这样公司才免于破产。

  股灾之前,格雷厄姆是百万富翁。格雷厄姆过着有钱人奢华的生活,开着豪华的汽车,住着豪华的洋房。格雷厄姆在81街和中央公园西边一幢金碧辉煌的30层公寓大厦里,租了1819层两层复式的公寓套房,外加阳台。这两套房子共有10个房间,他自己都弄不清到底有几个浴室,有几个女仆的房间。房租每年高达1.1万美元,租期长达10年。开始时他雇了好几个佣人,其中一个是男管家,兼做他的个人男仆。男仆的职责之一是每天给他按摩一次。

    股灾之后,格雷厄姆成了穷光蛋。格雷厄姆只好削减庞大的家庭开支,退掉了豪华公寓,辞退了所有仆人。他对自己变得特别抠门。原来他开着豪华汽车上班,股灾后只坐公交车,甚至有时为了省几个小钱,宁愿多走两站路。格雷厄姆说:这么多亲戚好友把他们的财富托付给我,现在他们都和我一样痛苦不堪。但格雷厄姆最终挺了过来,在大跌、大悲、大后悔中开始深刻反思:“财富的损失对我来说还不算什么,最让我感到痛苦的是,在大危机出现后我不断地自责,不断地问这是为什么,以及对大危机能不能过去没有把握。”

  格雷厄姆凭着坚忍的勇气,汲取了教训,改变了投资策略,苦熬了5年,才把亏损弥补回来。几年后,又重新成为百万富翁。就在这次股市崩盘几乎让他倾家荡产的教训中,格雷厄姆总结出了一个永不亏损的投资秘诀,正是这个秘诀,保证了他以后投资再也没有亏损过,保证了他能够迅速赚回原来亏损的钱,而东山再起。

那么这个投资秘诀是什么呢?

第一条: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条: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这两个投资秘诀你会觉得很熟悉,很像一家之主规定的家庭纪律:第一条:永远要听老婆的话。第二条: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我想,所有结婚多年的先生们都明白,牢记这两条家庭铁律就能够保证你们夫妻关系永远和睦。所有投资多年的人也都明白,牢记格雷厄姆这两条投资铁律就能够保证你的投资永不亏损。

三、安全投资的态度

千万不要低估格雷厄姆这两条投资铁律的重要意义,其中蕴涵着几千年的智慧。看似普通的两句话到底蕴涵着怎样的投资智慧,我们又该如何解读格雷厄姆教给巴菲特的这条最重要的投资秘诀呢?

    在投资之前,首先考虑的不是能不能赚钱,而是会不会亏钱。你投资一只股票的前提是,你以什么样的价格买入这只股票,才能确保永远不会发生亏损。如果你购买一只股票,只是想着今天买了,明天有机会赚些钱就卖了,做个差价,你这时候的态度慎重吗?相反,如果你购买了一只股票,打算持有就是10年,你这时候会是什么态度?做短线与做长线的态度完全不同。

格雷厄姆教给巴菲特的投资秘诀看起来很简单,甚至很可笑,但其实很不简单,而且很有深意。格雷厄姆是在经历了从大牛市的百万富翁到大熊市的穷光蛋这样的股市大地震后,才总结出这样的投资铁律,投资者一定要深思之,细察之,慎行之。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犹太富豪,要高薪招聘私人司机。消息一出,应聘者人山人海。经过一轮又一轮严格筛选,最终只剩下三位候选人,他们在技术、个人素质等各方面都不相上下。因为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亿万富翁决定亲自担任最后一轮的主考官。

  亿万富翁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我现在就坐在你开的车里,前面是一道悬崖,你能够开到离悬崖边多近才停下?”

  第一个人说:“我能够开到离悬崖边只有10厘米的地方才停下来,并保证你的安全。”

  第二个人一听不服气:“我能够开到离悬崖边只有1厘米的地方才停下来,而且还保证你的安全。”

  轮到第三个人回答了,这是一个老司机,他说:“老板,我确实不知道我能把车开到离悬崖边有多近才停下来,但是我知道,悬崖边很危险,离悬崖边越远越好,我会离悬崖边很远就停下来。”

最终富豪高薪录用了谁呢?一定是第三个离悬崖很远就停下的老司机。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告诉我们,投资跟开车一样,也是安全第一。你可以这样想象,你就是那位司机,股票就是你开的车,车上装的就是你的钱,那么你这位司机开着你的车,带着你的钱,你有没有想过,你的这辆车离悬崖边有多远呢?

    那么,股市上的悬崖在哪里呢?我们知道,股价短期会偏离价值,但是长期会回归于价值,股票的内在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因此,价值就是股价的悬崖边缘。对此,有人会提出疑问:股价上涨超过价值,可能还会进一步上涨,怎么能说价值这条线就是股价悬崖的边缘呢?就像你开着车,可能你冲过悬崖的时候,尽管车已经悬在空中,但由于惯性,车还会往前跑,甚至还会往上蹿,可是最终这个车还是会掉下来,因为有地心引力。当股价高于价值的时候,可能这只股票的价格还会上涨一段时间,但是最终它会跌落下来,价值就是支撑股价的地面,价值线就是那个悬崖的边缘,只要是股价被高估了,早晚会跌下来。

  很多人投资股票时,态度是赚钱第一,只想着赚钱,总想赚得最多,却没想到投资的风险有多大,安全的程度有多大。老司机开车的态度是安全第一,离悬崖越远,安全系数越大,掉下悬崖的危险越小;格雷厄姆的态度也是安全第一,尽可能远离股价大跌的悬崖,确保投资安全。

四、购买价格低于价值的股票

   格雷厄姆教给巴菲特的保障投资永不亏损、绝对安全的秘诀,就是尽量购买那些价格远远低于价值的股票。格雷厄姆把股价低于价值的程度称为安全边际,格雷厄姆说:我把投资成功、永不亏损的秘密精练成四个字的座右铭“安全边际”。巴菲特在19岁时就从格雷厄姆的书中读到了安全边际原则,80年后的今天他仍然会感叹:安全边际原则仍然非常正确,非常有效,永远是投资成功的基石。

怎么理解安全边际这个概念呢?安全边际这个概念听起来很高深,其实很简单,就是寻找价格大大低于价值的质优价廉的便宜货。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在用这个方法。人们在商场买衣服时,为什么会大幅砍价呢?你在市场买菜时,为什么会还价呢?当然想买得便宜一些,省点钱。同时呢,谁都知道,买的没有卖的精,万一估不准商品值多少钱,而多砍一点价,一般是不会吃亏的。

  其实股市也是一个大商场,只不过里面的商品都是股票而已。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在股市买股票,就像我们到市场买东西一样,运用的是同样的原则。所谓安全边际原则,其含义就是像购买价廉物美的商品一样,用相对于实际价值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入好股票。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就是:用4毛钱的价格去购买价值1元钱的股票。这相当于我们在购物中心买一件打了4折的西装类似。商品的标价并非其实际价值,我们自己要大概估算一下。

股票过去的价格也并非其实际价值,巴菲特会大概估计出了一个公司的价值,就可以除以总股本,折算出一股股票的价值,然后和市场价格进行比较,股价明显低于价值就买入,否则就寻找其他股票的投资机会。

提起MR DUAN,中国人可能会觉得比较陌生,但在美国,这是一个各路证券投资者追捧的热门人物。在中国,他的名字则是段永平。比他本人名气更大的则是“小霸王”、“步步高”这两个品牌。那么MR DUAN在美国到底取得了怎样的辉煌业绩呢?当年网络泡沫破灭的时候,纳斯达克从5048点的高峰直线下跌到2000点,互联网企业哀鸿遍地,大多数的股价从最高点下跌了80%多,中国概念股搜狐、网易等也未能幸免,网易股价跌到不足一美元。

    2002年春季的一天,正在美国的段永平突然接到网易公司总裁丁磊的电话,向其请教游戏营销的策略。当时,网易公司正在集中力量研发网络游戏《大话西游2》,但是如何成功地把《大话西游2》推向市场,丁磊心中没谱。翻看着自己的名片簿,段永平的名字映入丁磊的眼帘,小霸王游戏机火爆全国,段永平高超的营销手段是重要原因。在与丁磊一番长谈后,段永平敏锐地感觉到《大话西游2》将会受到市场的热捧,虽然不能确切预测这将给网易公司带来多大的收益,但丁磊本人也给段永平留下了踏实、能干的深刻印象。他马上找来网易的财务报告,发现网易的股价只有0.8美元,而每股却有2美元多的现金。虽然2001年度网易亏损接近3000万美元,但是网络游戏和短信业务的推出将使网易扭亏为盈。用巴菲特的理论分析,网易股票被严重低估,此时是一个非常好的买入网易的机会。但是段永平并没有立刻买入,因为当时网易正面临一桩诉讼。如果被判败诉,网易不仅要赔偿,还有摘牌的危险。牢记巴菲特安全第一的原则,段永平找律师对网易的诉讼进行了咨询,发现网易败诉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即使败诉,面临巨额赔偿的概率也很小,至于摘牌,那几乎是不可能。在做完所有这些功课后,段永平确信投资网易是风险极小、收益很高的策略,决定大干一场,不仅投入自己所有的100多万美元,而且还借款几十万美元,买入200万股网易股票。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不断跟踪了解网易的经营情况,耐心持有。如他所料,网易业绩大幅增长,股价也一路上涨到100美元,当年的投入增值了100多倍,段永平获得了1亿多美元的盈利。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理念让段永平初尝胜果。这一看似神话的背后,是段永平再一次成功实践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细心调研,买入价值低估的股票,长期持有的结果。

  遗憾的是,我们在日常购物时运用的基本原则,中国的决大部分投资者却偏偏不在股市里运用。在超市里非常精明的家庭主妇,在股市里却变成了非常愚蠢的投资者。人们在超市里看见商品价格下跌会大喜,商品价格上涨会大悲;但在股市里却是看见股价上涨反而大喜,股价大跌反而会大悲。在超市里,你肯定是越涨越不买,越跌越买,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但在股市里为什么股票越涨越买,股价越跌越卖?为什么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喜欢作这样的比喻:买股票不是到百货公司买香水。你买奢侈品,往往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因为你的目的是让别人说你有钱,买得起贵的。

买股票应当像是买日用品。我们平时到超市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你买的目的是为了用,只要能用、好用、管用,越便宜、越省钱越好。巴菲特有句名言:“付出的是价格,得到的是价值。”其实,价值投资者寻找的就是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差异,这正是投资盈利的来源。

我们中国人经常说的,“富贵险中求”,其实这句话是错的,富贵应该稳中求。在投资中,足够的安全边际才能保证你的富贵稳中求。从中国人的行事哲学上讲:就是“做事要留有余地。”买入股票时价格上同样要留有余地。因为你对股票价值的估计只能是大概准确,不可能是绝对精确,如果买入价格上有很大余地,万一错误地高估了,也能保证你买得还是相当便宜的,仍有可能取得不错的回报。

五、留下绝对安全余地

  在买入股票时,巴菲特不但要求有安全边际,而且还强调安全边际要足够大,以保证绝对安全。巴菲特认为最理想的安全边际是:用4毛钱的价格去购买价值1元钱的股票。如果巴菲特计算出一只股票的价值仅仅略高于市场价格,那么巴菲特就不会买入。

  巴菲特喜欢用大桥的绝对安全来作比喻。建设一座大桥,假设建造时设计可承受的最大载重量为30吨,但是只准许载重10吨以下的卡车通过。为什么?为了保证绝对安全!大桥通行坚持安全边际原则,才能保证绝对安全;股票投资坚持安全边际原则,才能保证绝不亏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学教授,选择了十个人,进行心理测试。

  教授说:“我带你们去穿过一间黑屋子,大家要跟着我走,后面的人搭着前面人的肩膀一齐走。”大家都走过去了,觉得很平坦,没什么。教授走到另一端,开了一盏灯。大家一看,吓了一跳。原来他们刚刚走过的是一座独木桥,独木桥下是一个很大的鳄鱼池,十几只鳄鱼大张着嘴游来游去。

  教授说:“刚才什么都看不见,你们都勇敢地跟我走过来了。现在有了灯,你们再勇敢地跟我走回去。”大家都吓得站不起来了,谁也不敢走了。教授连哄带骂,最终才有三个人抱着桥板,哆哆嗦嗦地爬回去了,其他人说什么也不走。这时候,教授又开了一盏灯,大家这才看清,在独木桥和鳄鱼之间,原来还有一层浅颜色的安全防护网。教授说,看见安全防护网了,现在你们可以走回去了吧。有五个人站起来小心翼翼走过去了。但是,最后还有两个人,说什么也不走。他俩不停地问:“教授,这个安全防护网结不结实啊?”教授抱起一个大石头,往下一扔,安全防护网一点没事,很结实。这两个人才放心,小心翼翼地走了回去。

在这个故事中一共有四类人,他们代表了股市中四类风险意识不同的投资者:

第一类在黑暗中走过独木桥的人,根本没有风险意识,是无知者无畏。他不知道下面有鳄鱼,所以他也不害怕,就冲过去了。我们很多投资者根本不懂股票投资,别人一说,买哪只股票好,就冲进股市了,正好赶上这两年大牛市,还赚了很多。但是同样是这些无知无畏的投资者,在几年之前的大牛市顶点,也是听别人一说,就冲进去了,结果后来股市持续大跌,他们被套得很深,亏得很惨。无知偶尔也有可能交好运,幸运地赶上大牛市,或者正好抱上一只大牛股,还发大财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无知者尽管无畏,但是一般也无利,因为股市大涨的时间总是少数,大牛股也总是少数,赚大钱的人也只是少数。早晚有一天,那些无知无畏者也会糊里糊涂赔个精光。

  第二类人明知下面有群鳄鱼还敢走过去,明知有很大的风险却甘愿冒险,是胆大无畏。这些人在股票投资中明知一只股票被过于高估了,但想着自己高价买入,后面还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他们其实是在博傻,博的是后面会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价格继续买入这只股票,这种叫做胆大无畏,说得再明白一点,这些人其实不是在投资,而是在赌博,拿自己本金的安全来赌博,就像明知道下面有鳄鱼还要爬过去的人一样,拿自己的生命来赌博。可能会有一两次,给他博中了,正好博了一只牛股,这只股票会持续上涨一段时间,让他赚些钱。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上涨的时间不会长,没等他抛出的时候,股价就大幅下跌,反而把他套牢了。久赌必输,在赌场上如此,在股票市场上也同样如此。

第三类人,看到下面有安全防护网,才敢走过去,是十分谨慎的投资者,他们在投资中,只有看到这只股票的股价低于价值,自己的投资本金有相当安全保障的时候,才会买入。这类人在投资中,一般情况下,会取得相当不错的盈利,但是一旦股市发生巨大的振荡,这些人也不一定能够保证自己的本金安全。

那么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属于哪类人呢?他们属于第四类人,不但要看有没有安全防护网,还要确认这个安全防护网是否足够结实才会走过去。他们看到一只股票的股价低于价值,有一定的安全边际,但他们并不一定会买。他们一定要确认这只股票的内在价值远远高于股价,安全边际足够大,即使股市发生大的震荡,自己的投资也会绝对安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会买入这只股票。巴菲特投资不但要求安全,而且要求绝对安全,因此他买入的前提不是有安全边际就行,而是要有足够的安全边际。

因为人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而投资只要不亏损,就有希望。原则不动摇,你的心才会不动摇。投资人只有始终坚持安全边际原则,毫不动摇,才能确保自己永不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