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中国的创新定义


 

 

     创客:中国的创新定义

 

根据对创新本质的探索,我们提出的中国创新定义是: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知识的思索、知识的联想、知识的感悟基础上的,对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规律获得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并利用新获得的认识和把握,在知识资本的推动下,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关方面进行改进改善和改造,并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有利于人类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社会实践。

中国创新定义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

 

一、创新的基础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包括知识的积累、知识的思索、知识的联想、知识的感悟等知识活动。离开了知识就没有创新可言。要进行创新,就要对创新对象的有关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和大量积累。创新活动是一种接力性的劳动,如果在创新领域中,不了解前人和他人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就很难达到比前人更高的水平。要突出专业知识的“新”,即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掌握与创新有关的新的专业知识。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常人熟视无睹的事物和问题中看出不一般、不普通的新问题。要缜密的思考。没有思考,纵使有提问,有观察,那也仍可能停留在思维的浅表层次,难于触及问题的实质。要对事物进行比较。事物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发现差异性,是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捷径。联想是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途径。感悟是一种发现,一种对于生活底蕴、哲理真谛飞跃性、透视性的发现。创新不是无中生有,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想入非非,而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升华。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创新源泉。

“知识是创新基础”的论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必须有知识才有创新的可能。知识不是学历。知识包括技能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和认知性知识。高学历的人可能有更多的认知性知识,没有高学历的人可能有更多的经验性知识和技能型知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才得出了“创新人人可为”,“创客人人可当”的结论。

 实践证明,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敏锐地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也就越能开辟出可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新领域来;知识越丰富,通过自由联想获得新办法、新主意、新观念的可能性就越大;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有效地选择适合于自己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学科或领域;知识越丰富,思路越宽广,就越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知识越丰富,还越能使创新发现得以深化,使创造性成果得以升华。

 

二、创新的实质

创新是对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规律获得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创新的本质特征就是一个“新”字,是对事物本质“新”的认识,对事物规律“新”的把握。认识世界必须从认识事物开始,认识事物必须从认识事物本质入手。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认识事物本质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事物的本质被千奇百怪、瞬息万变的现象所掩盖,是很难完全认识和把握的。世界上有许多事物至今我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和把握是极其有限的。人类进步和经济发展实质都是逐步认识事物本质的结果。创新的实质就是继续探究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规律,获得新的认识和新的把握。因此,创新涉及的范围应该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一切领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一切层面上。

 创新,说白了,就是重新了解世界,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解释世界。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世界并不了解,并不认识,对一些事情无法做出解释。最早是父辈告诉你世界是这样的,后来是老师告诉你世界是这样的,教授和导师告诉你世界是这样的,书本和媒体也告诉你世界是这样的,你接受的是老辈、前人、他人对世界的了解,对世界的认识,对世界的解释。现在,你是大学生研究生了,你是硕士博士了,你走上工作岗位了,你成家立业了,你有了独立的观察,独立的思维,独立的判断,你应该有自己的对世界的了解,有自己的对世界的认识,有自己的对世界的解释。重新了解、认识和解释世界的过程就是创新。广大创客的兴趣和爱好也是源自都世界的重新了解、重新认识和重新解释世界。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对创新的本质有了更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

 一是“创新无处不在”。既然创新“是对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规律获得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那么,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和规律,因此,创新存在于任何领域,创新不仅广泛应用于经济学领域,而且涉及到政治、理论、科技、知识、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不仅仅是企业创新,技术创新,还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全部领域的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涵盖各行各业。过去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应该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创客”。

 二是“创新永无止境”。既然认识是不可能到顶的,认识是在不断地深化的,那么,作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的创新也就不会到顶,不会完结,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三是“创新人人可为”。创新能力人人皆有,对正常人而言,不论性别、年龄、民族、出身、地位、学历、职务,都具有创新能力。只要在潜心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思索、知识的联想和知识的感悟,人人都可能多多少少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都可以进行创新,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创客。

 根据创新的内涵,可知发现、发明和开发研究等概念均涵盖在创新的概念之中。对事物本质的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就是发现。发现是知识积累和知识增加的结果。在人类史中,每一项科学发现,都会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尤其是重大的科学发现,会使人类的认识水平产生新的飞跃,并产生一系列新的知识、新的变革、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事物规律的深入一步的、新的把握就是发明。发明不是仅仅停留在认识阶段,而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模型对原理进行检验,即要经过实践性检验,对事物规律进行可控性的实践检验。创新依赖于发现和发明;发现和发明是创新的重要前提。

 

 三、创新的关键

 实践是创新的关键,实践性是创新最重要的特征。创新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创新的活动载体是实践,创新的检验标准也是实践。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技能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都来源于直接实践,认知性知识也是实践的理论概括。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有可能获得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才有可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才有可能综合现象发现事物的规律。可以说,离开了实践,创新寸步难行;离开了实践,创客徒有虚名。有人误把思维的方法当做创新的方法,这种误导会把创新引入歧途。创新是干出来的,创新不是想出来的。好的思维方法有利于知识的加工,有利于知识的思索、知识的联想、知识的感悟,有利于产生新点子、新思路,但任何的思维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而且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之中,验证新点子,考量新思路。

 创新实践包括从创新构思产生到设计实施,再到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关方面进行改进改善和改造,直至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或者创新产品投放市场,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创新的目的

 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创新要有利于人类的进步,要有利于经济发展。对于个人来说,创新之路是我们获得财富的路,创新之路是我们改写自己命运的路,创新之路是聚敛财富最稳妥的一条路,创新之路是创造人生辉煌最可靠的一条路。只要你拥有创新成果,你的地位就会提高,你得到的报酬就会增多,你就能品尝到创新的成功喜悦,得到社会广泛的尊重,得到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给你的奖励和荣誉,从而使你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使你的人生更加辉煌,使你的人生充满阳光。让我们通过创新,为自己打开财富之门。对于企业来说,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增加企业效益,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一个以创新为魂的企业必然是有着很好效益的企业。企业创新既体现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显著变化上,也体现在组织机构、制度、经营和管理方式上的创新,更体现在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等深层次的创新上。企业是创造财富的经济组织,创新是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为企业积累财富的正确选择。让我们通过创新,为企业打开财富之门。对于国家来说,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个宏伟而艰巨的任务,这是实现振兴中华伟大目标的关键之举。创新是我们为振兴中华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中国要成为一个经济强国,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必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将那些原来被丢弃的、对发展生产力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政策和措施,加以回复和利用。今后的经济发展,再用老一套怕是不行了,必须通过大力创新,乃至全民创新,万众创新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只有创新,才能做到富民强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通过创新,为中华民族打开财富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