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已于春节前发出通知,要求地方对申报债务规模进行自查后于3月8日前重新报送数据。此前的1月5日是财政部要求的上报大限。江苏财政部门一位人士称:“(之前)各地上报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地方未按要求报的要重报。”
从通知原文上的措辞看,本次自查主要针对‘虚报、错报’情况,其实还是嫌报的太多。主要是2013年审计后,平台债务继续井喷,即便是一砍再砍,总规模还是太大了。
已报债务需“动刀”
去年12月底,当时江苏省财政厅和市级财政局已经对下级政府性债务认定规模进行了非常大的压缩。本来以为砍了这么多应该可以过关了,哪知道又要打回来重新核定。
按照原计划,1月5日是申报最后期限,最终认定数据春节前内部通报或公开发布,然而直到春节长假,认定结果依然杳无音信。最后方知,财政部对此前认定的情况并不满意,要求各地方对债务情况进行全面重新核定。
《关于开展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初步清理甄别结果自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称,“按照有关要求,各地积极组织开展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清理甄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一些地方存在债务数据错误、虚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核实。”
《通知》要求,重点核查内容是“是否存在将不应由政府偿还的企事业单位债务调整为了政府债务,将以后年度拟举借的债务列为存量债务,以及多报合同金额、重复统计的做法”。
此前相关部门人士透露的此次存量债务认定标准是,去年6月底审计数字乘以GDP增长率。不少地方仍然大幅越过了这道红线。
但自相矛盾的是,如果的确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刻意压缩无疑将会增加融资平台或地方政府的风险敞口;因为通常而言,我国地方政府并不存在破产的法律依据,那些没有被认定,但确属地方政府性的债务依然要通过政府归还。
而《通知》的第三条要求是:核查后,确属政府债务的,要实事求是进行填报;确属虚报、错报的,应从政府债务中予以剔除。
首先财政部是不希望债务规模过大,要求压缩的态度很明确,但是确属政府债务如何办?
地方债再度井喷?
为什么这次政府债务上报规模远超财政部预期呢?
2013年8月份的审计之后,实际上很多地方债务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出现了大井喷。
据苏南另一位融资平台财务部人士称,2014年他所在的平台融资任务是60多亿元,实际上完成100多亿元,远远超额完成任务,而今年任务就增加到70多亿元。
单以公开披露的城投债来看,2014年全国城投债券放量发行,发行只数和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东部地区城投债券发行量仍然最大,而西部地区发行规模同比增速超过100%。省、市级城投企业仍然是债券发行主力,而县级、市辖区债券发行规模分别增长165.44%和209.16%。
2010年,为了控制银行政融信贷风险,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曾推出“名单制”管理制度,要求银行不得对未纳入名单的融资平台投放贷款,同时要求融资平台审慎退出。
然而,在2013年和2014年,部分银行已经暗地突破“名单”限制,大量投向各类政融平台,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融资,不少地方新设了各种名目的融资平台,甚至借道民企进入融资平台的贷款也屡见不鲜。
以江苏常州为例,该市15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总额从2008年底的660亿元增加到2014年上半年的26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9%。融资平台债务总额与常州当地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2008年的29%上升到2013年的58%。
这种融资平台负债规模的井喷到去年12月方有放缓的迹象。从那时开始,由于对政府性债务认定规模难以估计,银行对平台贷款开始逐步采取观望态度,不再贸然争抢平台贷款。但事实上,已然感到晚了。
还款难题
今年将是很多融资平台最艰难的一年,面临项目启动、开工,是资金需求最大的时候。
造成这一困局的原因实际上很复杂,但最主要有两条,一方面是债务上报认定的比例太低。据了解,1月份上报完成后,国家发改委和央行曾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认定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地区认定比例只有30%到40%,部分地区甚至不到20%,这其中肯定有一部分是虚报,但毫无疑问也有真正的政府性债务并未被认定。
此次自查的《通知》在第五条要求,各地应当根据核查后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测算评估本地区债务风险情况,高风险地区应当做出书面说明,并研究制订债务风险化解和风险处置方案。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下滑,很可能影响债务的偿还。财政部数据显示,去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增速以8.6%的速度创下23年来新低,首次进入到个位数区间。
2013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政府总收入的35%,但土地招拍挂交易额在2014年下降了37%;其中江苏2014年土地招拍挂交易金额降至3460亿元,比2013年几乎减少了一半。
由于土地出让金的实际支付通常要滞后两个季度,对财政收入的负面影响将在2015年进一步显现。而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部分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业的走低,融资平台已经成为土地出让中的最大买家。
在苏中和苏北,2014年政府融资平台购地比例分别高达62%和70%,如连云港和徐州,2014年的比率高达92%和76%。
由于融资平台本身缺少经营利润回报,为了拉抬地价,不得不大量依赖借贷融资拿地,从而进一步加重地方财政压力。这是一副很容易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资料来源 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