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
对这一历史事实,重庆市政府门户网站刊巴史专家白九江先生《巴国·巴人·巴文化》一文说:巴人“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巴子,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段渝先生在《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一文也证实说:“殷末周初,巴国参与武王伐纣,《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师为伐纣前锋,‘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以胜利之师受西周王室分封,‘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成为周王室控临南土的一支重要力量。”
不少史学家指出,“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11世纪,灭商战役史称“牧野之战”,参与武王伐纣的只能是距离伐纣主战场牧野不远的方国,如居住在陕西南部包括今安康在内的诸巴族方国,而不是清江或川东的巴人。
关于巴子国的地域,白九江先生考证说:“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巴国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灭亡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那么,巴子国封立在何地呢?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著名史学家杨东晨在《陕西古代史》一书中说:“巴族大部分唐虞时由汉中北迁时,部分仍留居在安康一带。巴子国封立,安康巴人归之”。在他的《论夏商周三代陕南的族国及其文化》一文中肯定地说:“周灭殷后,武王封巴国于今陕西汉阴县地,并封周宗室贵族去统治,赐爵为‘子’,称巴子国,占据安康及四川东部一部分土地。”
汉中市政府门户网站《陕南开发》一文中,追忆陕南历史说:“周灭殷后,武王封巴国于今陕西汉阴县地,并封周宗室贵族去统治,赐爵为‘子’,称巴子国”。
国家级史学大家、中华民族源流史系列丛书作者何光岳先生在《南蛮源流史》一书中明确地说:“此时巴子国都城已迁汉阴一带。”
其实,不仅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和重庆、汉中政府门户网站论证西周封的巴子国在今安康市汉阴县,连《安康地区志》在第一篇“行政建制”谈到历史沿革时也明正言顺地说:“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的援助。周灭殷后,周武王封巴国于今汉阴县境,并封周宗室贵族去统治,赐爵为‘子’,称‘巴子国’”。
巴子国都城具体在哪?虽然历史久远,又缺乏考古新发现,现在还无法准确定位,但隐隐约约有一处线索是可以进一步考证的:那就是汉阴在1981年考古发现的城西北沿、位于月河与观音河交汇处的李家台古城镇遗址。《安康地区志》在商周秦汉遗址列表中说,1981年考古发现的汉阴李家台遗址,属城邑遗址,里面还发现了战国文化遗物。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战国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谢幕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巴国公元前316年被灭,处于战国中晚期,在战国存续了159年,李家台遗址发现有战国文化遗物,不也说明李家台遗址很可能系巴国都城。当然,远古时连年征战,人口分散,又未进入“秦砖汉瓦”时代,我们不能想象一个远古小国的都城规模一定很大,设施一定豪华。
(载李家成著<安康走笔>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