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核心问题和解决思路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核心问题和解决思路

智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卫祥云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推出与其说是养老制度改革,不如打开天窗说亮话:其实质就是延迟职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把政府的责任转嫁给企业、社会和个人。

公务员群体最欢迎和希望延迟退休年龄,尤其是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公务员,职务越高,越喜欢延迟退休年龄。对于某些位高权重的较高级别的干部巴不得永不退休才是。这也是国家为什么要在改革开放初期推出干部离退休制度的原因之一,因为之前我国没有干部退休制度。

大家知道,过去在高级干部的新老交替过程中,曾有过高级干部遴选所谓的“七上八下”之说。现在的副部级干部60岁和正部级干部65岁退休的不同待遇,都可说明公务员最希望延迟退休的原因和现状。而且,延迟公务员退休年龄不但不会减少财政拨款,还会增加财政支出。同时,也不利于公务员队伍的年轻化和知识更新。而其他阶层的人员则没有多少人希望延迟退休年龄了。女职工到了50岁,男职工到了60岁,大多数人都不希望继续干下去,因为体力和精力都难以应付繁重的劳动和工作。

我们站在社会和企业的角度看问题,除去具有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的国有企业负责人和部分职工,其他社会企业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延迟退休。目前,在部分具有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收入稳定,工作强度不大,福利待遇高,当然愿意延迟退休年龄。而这些企业许多职工,尤其是一线产业工人大多为合同工,劳动强度大,收入不稳定,挣得的是辛苦钱,到了55-60岁年龄基本干不动了,他们也并不愿意延迟退休年龄。对于量大面广、处于充分市场竞争行业的社会职工更是不愿意延迟退休年龄的。

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面对的是大多数处于基层的职工和劳动者,但不幸的是这部分人很多处在工作吃不饱或隐性失业的状况。按照我国政府现行的退休政策,女职工50岁,男职工60岁,如果交够了25年的养老保险金,即可到社会保障部门领取养老金。今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即是延迟职工领取退休金的年龄至55岁或60岁以上。从国家社保基金的角度看,可省下一笔可观的养老支出费用。而许多已经没有工作收入的人则处于养老“无人买单”的状况,除非自己另谋职业获得必要的生存费用。面对今天社会就业越来越差的现状,年轻人包括大学生尚存在找工作难的情况,何况60岁以上的老人。

所以,事实再清楚不过地说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质就是延迟职工领取养老退休金的年龄,把本来属于社保基金的养老费用转嫁给企业、个人和社会,减轻了社保基金的负担,加重了企业、个人和家庭的负担。如果实体经济尚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平稳过渡;如果实体经济像现在这样不景气,就会造成更大的麻烦和更多的社会问题。

其实,解决养老金不足还有更多政策选择,而不必只是延迟职工退休年龄。比如通过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裁减公务员,除执政党工作人员保留公务员身份外,其他参政党和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一律退出公务员序列,以减少纳税人的财政供养费用,把省下来的钱用在社会保障上。比如加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大幅减持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的资产,将其划归全民社保基金,补充养老金之不足等。

所以,正确的决策应是在维持现有退休年龄政策的基础上,研究推出自愿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在部分科技、教育和研究机构率先开展自愿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改革试点,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分行业逐步实施。

201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