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苹果之乡”的再造之路
——记陕西长武借力“互联网+”助推经济发展
赵俊峰 本报记者 王涛 实习生 张淑培
文章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第92期 总第1091期)
长武县地处西北内陆腹地,陕西省西北部,是农业生产大县,耕地面积45万亩,其中苹果27.5万亩,是国家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享有绿色食品苹果原产地域保护区、国家出口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中国苹果之乡”等多项荣誉。在“十二五”期间,长武县委、县政府根据当地情况,依托“互联网+”等先进科技进行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适合长武“十三五”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依托科技建设现代苹果产业
作为国家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长武县按照“工业立县,果畜富民”的工作思路,把苹果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加强现代化果园建设,截至今年该县苹果园达27.5万亩,预计苹果产量28.5万吨,实现产值14亿元。
一是加强标准化、产业化建设。为发展壮大苹果产业,长武县积极落实陕西省“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并为招商引资项目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完善配套设施,目前已建成各级标准化管理示范园200个,果品贮藏气调、冷藏库18座,年产1.2万吨的果品加工企业1家,果品包装企业8家,果业合作社80多家,果品营销中介组织325家,形成了产、供、销多元化经营模式。
二是提高现代化、技术化管理。为提升标准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该县果业部门将果园管理技术编印成手册、年画分发给果农,并定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果农技术。此外该县还不定期邀请省市县相关专家为果农进行培训。该县果业中心负责人尚新发表示,全县年举办培训讲座300期,发放手册5万多份,培训果农3万多人,培养技术骨干3000余人,为长武县苹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打造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培育长武苹果产业,统一“长武苹果”地理标识,打响长武苹果品牌是该县的战略之一,经过多年培育,目前已注册“长武红”“中盛园”“宜山红”等多个苹果品牌。
在长武县天丰现代农业园区姜曹科普示范基地,该园区负责人曹栓锁说,园区在政府的帮助下流转和建设150亩,引进20多个无毒苹果苗木,采用滴管、病虫害监测仪、霜冻烟雾报警器等先进技术,有效改善了果树的生长环境。园区内的苹果树已两三年了,明年每颗苹果树能产50-80斤苹果,每亩产苹果8000斤到1万斤,经济效益可观。
借力“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
自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后,长武县紧跟时代潮流,借力“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成为该县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推手。
长武县地处陕甘交界处,是三秦通往大西北的咽喉关隘,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发展电子商务奠定了基础。据该县宣传部赵俊峰介绍,为发展电商,长武县提出了努力打造“一城三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和陕西重要的现代化基地、绿色果品基地、省际物流集散基地)的目标,并设立专项资金,聘请专家、教授进行实地指导和集中培训,目前京东、淘宝已入驻长武县。
长武红果天丰商务有限公司电商负责人王军告诉记者,该公司产品于今年8月在京东上线,线上出售当地杂粮、花馍、麻花、核桃、红枣、刺绣等特色产品,其中长武苹果最受欢迎,日成交量达260多单,截至目前已成交1.2万多单,销售金额194万余元,带动了当地包装、快递、运输等相关产业。
整合“三产”资源助力经济腾飞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长武县立足资源优势,制定“工业主导、农业强县、商贸活县、民生优先、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以农保工、以工补农,从而带动旅游等第三产业,有力地促进了该县经济的发展。
一是以农保工。长武县依据苹果产业,积极培育食品深加工企业,发展果品加工、果醋、食品加工等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为该县发展工业经济奠定了基础。
二是以工补农。随着57亿吨煤炭储量的探明,长武县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工业经济,引进大唐彬长发电责任有限公司、长武万华矿山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补齐农业短板,为长武县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
三是以工农业带动旅游业。长武县曾发掘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秦汉文化遗址81处,有昭仁寺等文物古迹,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长武县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其中枣园镇的惠家村、李家洼等村的墙体绘画成为了该县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据该镇镇长张峰介绍,该镇乡村旅游自今年5月份“开门迎宾”以来,已吸引甘肃、广东、香港等大批游客,农家乐收入达8万-9万元,比之前农民一年外出打工的收入还多,是未来长武县域经济发展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