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区域发展大变局


 “十三五”区域发展大变局

陈柳钦

    决定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路径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于10月29日落幕,全会公报涉及区域经济的内容分散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等不同段落中,其中不乏新的提法,比如“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这个表述意味着“十三五”区域发展将出现新的动向,并为“十三五”时期的区域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创新发展中,全会提出引领型发展新模式。公报指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全会对创新的定位不仅是释放新需求,还包括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在拓展发展新空间方面,公报提出“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对此,“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全会对“创新”的强调,凸显了“创新”的牵引作用,“创新”也将贯穿“十三五”整个时期和各个领域。未来的创新不是简单的科技创新,而是涉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全面创新。

在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主题。在协调发展中,公报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十三五”规划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表示,“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实施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具体来说,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西部地区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为向西南开放创造很好的条件;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所以要发挥好产业连接和发展的优势;东部地区主要是制度创新、转型发展和陆海统筹;东北老工业基地依然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活力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动力。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目前大部分仍处于顶层设计阶段,进入“十三五”之后应该逐步进入落实阶段,其所带动的区域与全局经济增长的力量也会非常强大。但这些大战略影响是渐进的,可能需要用整个“十三五”的时间来显现效果。“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表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作为对外开放和内需增长点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是“十三五”规划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哈长等城市群。下一步,需要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强化城市群内部功能整合,提升城市群整体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顺应城市群和经济区相互耦合的趋势,推进空间结构的优化。

在绿色发展中,公报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认为,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并与生产力布局、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紧密相关,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认为,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表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方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途径。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价值观体系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不坚守生态红线,绿色发展就是纸上谈兵。公报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从空间角度理解,红线就是生态保护区与非保护区的界线,在生态红线内不能搞开发,开发了就是违规。从规则角度理解,红线就是一种禁止性的规则,一旦违反,就要受到惩罚。红线不仅划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更要划在每位领导干部的头脑里。十八大以来,“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从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到“史上最严”新环保法的实施,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重视和推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此次全会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更昭示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美好前景。可以预期,在“十三五”乃至一个更长时期,这将成为我国破解发展和保护难题,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

在开放发展中,公报指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双向的开放在‘十三五’期间会形成一种新的开放格局。”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祖说,这是顺应我国从吸引外资大国到对外投资大国转变作出的决定。“非常时期须有非常之策。”面对国内外经济变局,中国没有“向内转”,而是选择以更大力度推动对外开放,更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一点,从9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便可窥出端倪。这份被认为是为“十三五”时期开放政策定调的文件提出,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并明确表示“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的任务。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认为,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坚持开放”作为发展理念加以强调,通过开放型经济走向全球经济的中心大国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将与“开放”紧密相连,全球的资源都会被“请进来”到中国参与配置,而中国也将“走出去”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并不意味着可以沿着过去三十多年的老路继续原来的战略。我国对外开放正面临金融危机以后的全球经济调整修复期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构造期比较优势转换期“三期”叠加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是全局性的体制性开放,是以国际化的眼光来发展经济、完善制度,以全球视野配置资源。“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时代,以国际门户城市为核心建设重点经济区,是更加适合的区域政策着力点,也是区域战略和政策细化的体现。”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卫东认为,重视重点经济区建设更加符合当前中国区域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特别是全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的开放各有侧重,各具优势和特色,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推动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世界经济项目研究主管高连奎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更加着力于一带一路建设,同时加快更高水平的自贸区建设,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表示,“这是一份在国际视野下制定的五年规划。”这集中体现在“一带一路”进入“十三五”规划,这一战略构想将树立“十三五”规划中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