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神运”


招商局与中外运长航集团的重组传得沸沸扬扬,能否进行市场化重组、改革是中外运长航能否摆脱巨亏命运的关键。

1113日晚间,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外运发展公告,证实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细节未定,且需要获得国资委及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中外运长航作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可能发生变化,但国资委作为公司最终控制人不会变化。

虽然最终并未落棰,已经被称赞为市场化重组。

要当起得这一称号,重组必须在以下方面有所建树。并购重组的方式必须是符合市场效率的。

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中外运长航集团很可能被并购成为招商局集团下二级公司,无需改变两家央企的战略发展目标,也不触及众多的人事、业务和财务的整合,不会引起资本市场的震荡,“招商局集团将主导此次重组,中外运长航集团尽管失去了行政级别,却会更加释放市场活力。”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称,两家集团已对利益分配达成默契,企业间的自主重组为国企改革提供了新的重组思路与操作样本。

此举的关键在于行政级别与管理体制是否发生真正的变化。重组不是关键,中外运长航这家公司本身就是重组而来,但并购之后矛盾不断,原本希望合并同类项的两家公司,因为对重组主导权的争夺以及涉及多家上市公司而僵持不下。按照中外运长航的计划表,2009年为物流重组筹备阶段,2010年是整合阶段,2011年则是发展阶段,直至2012年,中外运长航的干散货资产整合还处于筹备阶段,两家公司无法化解内部矛盾,陷入内耗之中。

中外运长航这两年成为央企巨亏企业的代名词,外部市场的变化固然相关,但盲目投资与内耗“居功甚伟”。外运发展、长航凤凰曾连续亏损,长航油运被强制退市,香港上市的两家公司不死不活。

这是典型的行政性重组失败案例,重组的初衷是为了增强话语权,以免被并购,并购后双方各抱大腿,各展拳脚,谁也不服谁。

根据《大公报》报道,2008年重组方案,中外运长航新集团管理层由21人组成,其中,17人来自原中外运集团,另外4人来自原长航集团,原长航集团人数不多,但刘锡汉和朱宁等4人所任职务相对核心,双方势均力敌,诸多措施无法实施,此后也未能很好融合。与国外并购重组“门口的野蛮人”不同,中国国企并购重组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投行的自私基因,而在于保留行政级别、重组企业的高管跑官等,权力干预、争权鲜明地打在重组的各个过程中。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招商局与中外运长航能够摆脱高管跑官,摆脱行政级别,算是实质性的改革,除此之外任何并购,都不过是打着市场化的并购幌子解决央行资金困难之举。因此,从产业上批准、从国家经济安全上审核是必要的,权力部门再插手具体的人事安排是落后而野蛮的。

此前,招商局与中外运长航已经局部合作。20141113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95日,招商局集团与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两家央企在北京签署股东协议,设立超大型油轮(VLCC)合资公司,招商局占股51%,中外运长航占股49%,注册资本11.1亿美元。可能由于重组事宜由招商局集团方面提出、主导,不再陷入层出不穷的内耗,才有了此次再次重组。

就市场而言,会对此持欢迎态度,投资者持股等待大反转。与南车、北车并购一样,此举将提高市场集中度,原本中国巨量的能源运输可以回到央企手中。跨境物流、第三方与第四方物流得以发展,双方在物流、土地、基建等方面有整合的极大空间。

所有协同效应都建立在市场化、更具有竞争力的一方主导重组的基础上,大而不强不是航母,而是渔汛期的小渔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