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名校长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摘要:办名校是校长的追求,出名著是社会对名校长发挥影响力的要求,扬名气是培养机构和政府对名校长成长的学术要求。引领校长办出卓越的学校业绩需要推动学校改革与实践;发挥名校长的影响力需要提炼出办学思想体系为追随者率先垂范;传播影响需要有良好的虚实结合的平台展示其办学实绩与思想。为名校长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名校长   专业发展   生态环境

名校长不是培养的,但是名校长的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在设计名校长培训方案之初就有一个基本的理论假设:名校长不是培养出来的,但是良好的成长平台、专家的理论引领以及卓越校长的实践指导等良好的成长生态可以加速名校长的成长。构建良好的生态需要搭建高端平台、汇聚专家资源、设计系统模块、创造异质化情景、推动行动研究、督查目标实现。因此,名校长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平台、主线、模块、情景、行动、评价等因素的有机融合。

 

一、专家引领与搭建平台推动办名校

“岭南教育高地”为领航班校长提供成长沃土。华南师范大学地处北上广一线城市之一广州,比邻港澳台与东南亚,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在粤港澳乃至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一些重点学科,如教育学、教育技术、心理学、体育学科位居高校同类学科前列,在全国第一个设立教师发展与管理学科硕士学位点,正在创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形成岭南基础教育高地。这成为滋养校长办名校的沃土。

    多平台协同为领航班学员办名校打建学习交流的桥梁。华南师范大学拥有丰富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与美国中小学校长协会、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范德堡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瑞士坦佩雷大学、芬兰坎特贝雷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和校长组织建立了稳定密切的教育合作交流。因为华南师范大学“中美中小学校长教育领导力发展”项目的突出成绩,教育部在我校设立了“国培计划海外项目培训项目办”,将为学员和学校国际交流搭建桥梁。

华南师大领衔的“粤港澳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遵循“协同融合、共生多赢、改革创新、先试先行”理念,以粤港澳教师教育制度协同创新为动力,以搭建粤港澳教师教育各类协同创新平台为抓手,以推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大力提升粤港澳地区教师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国际视野、注重多元文化融合、充分吸纳与创新先进教师教育理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的开放性、灵活性、区域性的教师教育完整体系,大力提升三地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水平。它将会成为领航校长进行教育改革与实验、学习与交流的良好协同合作平台。

教育部设在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部课程与教材中心”,拥有领航班导师团队的博士生导师张广君教授等一批年富力强的课程与教学专家,为学员学校课程建设提供支持平台。华南师范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家和名校长培养经验。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是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办所在地,是广东省教育家培养工程、名校长培养工程的主要承担单位,是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教育专家、名校长培养工程的承担单位;同时也是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和广东省教师发展与管理学会秘书处所在地。

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吴颖民教授,是教育部“教师队伍改革——名校长项目”指导专家、原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华南师范大学附中校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王红教授领导的华南师范大学中美校长10年双向培训与交流项目,塑造出“中外校长教育领导力学习与交流”国际知名品牌。华南师范大学整合了广东省的优质教育资源,为领航校长探索学校教育改革与实验提供一大批专家资源。

 

二、主题驱动与异质凝练助力出名著

办学思想体系的构建是名校长成长的重要标志,为名校长成长提炼办学思想著作,使之具有影响力,此之谓“名著”。这当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名著。这本“名著”应该是校长们办学实践探索的升华和办学思想体系的价值与行动的转化系统。它能够给追随者以启迪思考与实践参照,“名著”要在名校长工作室里发挥着强大的教育生产力。

(一)主题驱动改革实践,基于改革实践提炼办学思想体系   

 在目标层面,把凝炼校长的办学思想作为名校长培养的主体目标和主导任务,整个培养过程都以思想凝炼为主线,思想凝炼为主要的任务驱动。理由是:名校长的培养目标必须和常规的校长培养目标具有比较大的区分度,根据对名校长的胜任特征的研究,思想凝炼自然就成为名校长培养的主体目标和主导任务。

在方法论层面,由于实现目标的方法论的确定,取决于目标的核心要素的形成规律。“思想”是名校长成长的一个核心要素。校长的思想主要针对办学思想,具体就是管理思想和教育思想,回答学校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校长办学思想的内涵是在对学校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办学的观点、主张乃至系统化之后形成的思想体系,包括办学思想的具体要素,如愿景、使命、以及学生观、教师观等。

思想专于主题,主题倡导价值,价值引领实践。根据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的前沿和动态,结合专家团队的研究成果,选择 “核心基础,思维课堂”作为促进名校长及其学校发展的主题进行系列相关研究学习。“1+N主题系列”:“1”为大主题,即“核心基础[1],思维课堂”[2]N为子专题系列。学员群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优势,围绕“核心基础,思维课堂”大主题,选择大主题统领下的子专题,形成主题明确的系列组合;其他群可以根据自身在共同体学习中定位和发展需要参与或者选定研究相关专题系列。N 子专题系列:学员可从如下序列中进行选择:(1)教学方式序列:a.教学技术序列、b.教学模式序列;(2)课程建构序列:c.核心课程序列、d.特色课程序列、 (3)师生发展序列:e.学生发展指导序列、f.教师发展指导序列、(4)国际化序列、(5)文化建构序列……。

围绕“核心基础,思维课堂”主题以及N 子专题系列,导师与学员以及相关群体共同进行研究;导师进行理论研究指导、学员进行实践行动研究试验。 在研究中强调改革创新试验,每一个培养对象在项目启动之初都要围绕主题设立相关的改革创新课题,并在整个培养过程都围绕该改革创新试验推动学校整体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

办学思想成型需要经过从办学观点到系列办学主张、从系列办学主张再到办学思想体系的型塑过程。围绕名校长的培养目标和生成路径,培养内容包括“改革试验与实践创新”、“理性自觉与思想凝练”、“形象塑造与影响传播”三个系列目标,每个系列又分别包括三大模块。

实施过程包括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提出模式构建的设想设立研究课题实践验证模式修订与完善。(1)分析问题:基于问题,名校长培训要抓住核心基础——思想体系深化,而思想体系深化需要异质化组合。(2)基本假设:“异质化组合”有利于办学思想凝炼。(3)模式构建的设想:思想不同于经验,经验多数来源于熟悉的环境下的具体做法的归纳;而思想则要超越经验的归纳,通过演绎、判断推理等方法形成对于事物或认知对象的深层次的、本质的规律的把握,同时还要着力于思维方式的修炼。名校长的培训重点在思想体系的形成,形成思想需要改变原有的心智模式,改变思维方式和方法。(4)设立研究课题:根据以上思路申报 “1+N”系列课题,用课题来解决问题。(5)实验验证:依托项目,把课题研究成果运用到名校长培养项目中,指导校长培训,重点强调异质组合、思想凝炼指导。(6)模式完善与修改:从方案设计最初追求领导力提升到办学思想体系凝炼,从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为主,互动生成为主、经验学习同质组合到思想凝炼异质组合,对模式不断完善与修改。

(二)基于“异质化”实践哲学的办学思想体系凝练

作为哲学的基点,“异质性”已然进入了实践哲学领域,它已然发展为关注“是”与“做”、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理论。过去的主流实践哲学,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从理论与实践的同质性预设出发去理解实践的,而没有真正意识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异质性,以及实践自身所包含的异质性;而后现代倾向的实践哲学则过度发挥了异质性,致使实践出现了脱离理论约束的危险。[3]因此,异质性理论(也称异质性哲学)则以“异质性”为理论基点来探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这一哲学理论的基本前提就是“真正的实践都是异质性的操作,它与理论所追求的同质性是相对的。”基于此,异质性理论强调,“异质性只有在实践中才强行出场,异质之‘是’只有在‘做’中才必须到位。”[4]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实践的目的,异质性理论主张:第一,必须要在实践中对异质性现象予以关注、分析和领悟;第二,必须通过引进尽可能丰富和多元的理论资源来开显事物的异质属性,从而把复数的理论和特定实践个案尽可能恰当地关联起来。[5]概而言之,实践是异质性的,它必须在“做”中才能获得理解,同时它也需要理论的关照和提升。

   基于异质化实践情境,以办学思想凝炼为主线,搭建高校与工作室基地合作指导两个平台,通过“5阶段和5结合”穿插交互操作来实现办学思想凝练目标。

1 思想凝炼为主导的中小学名校长异质化组合培养模式

5阶段”是指异质组合集中学习阶段、异质组合行动研究阶段、异地情境交流阶段、异质示范带学阶段和异质思想批判交互穿插阶段。

    1.异质化组合五阶段体现在“异质组合学习、异质影子体验、异质情景交流、异质示范带学与异质思想批判”等五个方面。

1)异质组合学习:主要突出“人际异质,组建异质化的人际氛围,形成异质化的学习共同体”异质学员:中小学校长强调“跨学段、跨学区、跨学科”异质分组,针对不同,强调个性化。不同层次设计不同课程、实施不同教学。针对不同学校进行针对性诊断,经验型学习,强调分段分班,归纳经验,形成风格;规律性学习,强调异质分组,超越经验,寻求规律。异质教师:跨界别的教师资源团队高校教师、一线校长、教育行政领导、企业领导、家长、学生等;ƒ异质课堂:指主题异质,经常开设教育之外的题材讲座或论坛(如易经、色彩与管理);主体异质,课堂上不是一言堂,而是请多种身份的人共同参与课堂,如谈课改,不仅请教师谈,还会请中小学生学生和家长以及社区人士等各种相关人士谈;谈校长本身、校长学校、教师和学生,甚至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等。

2)异质跟岗体验:指分别到与自己工作差异比较大的学校去跟岗做“影子校长”,体验不同学校情景下的管理实务,包括到美国、英国做影子校长,到不同学段的学校做影子校长、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做影子校长等。名校长工作室与高校教师,名校长实践基地与一线名校长组成异质平台开展行动研究——围绕“办学思想凝炼”主线,进行学校诊断、问题分析、课题研究、学校改进、突显特色、塑造品牌。

3)异质情景交流:刻意创设不熟悉的“学段交叉”诊断交流,普教到特教,小学到中学的交互异质情景。既有在大学的理论学习体验,也有学员之间的学校互访诊断和导师的职场指导体验;既有省外的学校考察和跟岗实践,又有国外学校考察和跟岗实践,也有本地的学校考察和跟岗实践。具体有集中理论学习、异地共学、境外学习、专家工作坊、跟岗学习,中外校长论坛、办学思想研讨、读书会、田野教学、对话访谈、学校参观、同课异构、人文考察、网络交流、小组研修、专题讨论、在职研修及导师职场访问指导等。

4)异质示范带学:要求要有意识地向来自多样化背景的团队进行示范带学,分别从不同背景学习者眼中进一步认识自己:不同地区的校长到学校跟岗,学校成为“被学习”的基地。“被他人学习”变压力成为动力,促进自己和他人更好的成长,放大培训效益。

5)异质思想批判:主要指跨学段的办学思想批判以及专家主导的跨学段校长间交互“对话助产”不同角色对话、中小学校长论坛、“批判式办学思想提炼”等,异质化主体呈现异质思维训练组合,创新思维,提炼办学思想。

2.异质化结合5环节:1)前沿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体现仰望星空理论高度与脚踏实地的工作实绩相结合产生卓越的办学质量。(2)导师引领与个人学习相结合,体现专业引领对教师发展的作用以及个人主动对学习对卓越领导力的影响。(3)脱产学习与岗位研修相结合,要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让学习为了更好的工作。(4)国内学习与海外研修相结合,在跨文化差异中学习领导力,体验异质化情境中的教育管理异同。(5)研修提升与示范辐射相结合,反映学习只是手段,影响他人才是目的。

通过思想凝练,出版办学思想专著,让它成为自己和其他校长指导办学的教育的思想武器。

三、示范带学与思想传播一起扬名气

名校长的名气是由校长学校的名声、校长的风采、校长的领导风格以及办学思想的影响等一系列的行为与精神影响力组合而成。培养基地准备了展示风采的舞台、展现领导风格的互学与互研团队以及多重传播媒介。

(一)“六群联动”在学习与研究中扬名气

打破传统的单体培养或多体同质化的培养模式,创设由异质化多元主体共同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为学员创设一个“学、做、教、传、享”一体化的“六群联动”学习情境,推动学员学习深度、高度和广度的提升。

    1)学员群:以选定的学员为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主体,以学员群为关系纽带将其它主体连接为一个共同体。

2)同伴群:为每一位学员选定一位省市名校长或培养对象做为一对一的学习同伴,共享学习成长经验及改革实践经验;同伴群所在的学校又做为学员在培养周期中的实践学习基地。

3)辐射群:每位学员都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学员所在地区要为学员设立“名校长工作室”,同时指定2-3位骨干校长作为学员的徒弟,由学员负责指导,引领骨干校长的成长。在广东省中小学名校长和教育专家培养项目、广州市教育专家和中小学名校长项目、教育部“国培计划”农村校长助力工程项目、顺德、汕头、江门等多地名校长培养项目中辐射示范。

    4)微团群:在学员所在学校组建由10人左右组成的“微团队”,是学员引领下推动落实教育改革创新的行动群,负责参与研究和实践学员与导师共同选定主题的子课题拓展研究与实践。微团群要求每一个培养对象所在的学校都要为培养对象组建一个团队,一方面共同参与培养对象主持的教育教学改革行动研究试验,一方面作为培养对象示范带学的常规对象,组成与培养对象共同创新实践的行动共同体。

   5)研学群:由培养基地为每一位学员指定一位主攻教育理论或教育管理方向的研究生,作为学员的理论学习助手,协助培养对象提升理论水平和完成果提炼;同时,培养基地可将学员聘为兼职研究生导师,学员可以成为伴学研究生的实践指导老师,协助培养实践与理论兼修的优秀研究生。

   6)导师群:为学员聘请双导师,即“导师+教练”。“导师”是熟悉和长期关注基础教育发展的理论、中小学管理、中小学课程研究等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侧重理论指导;“教练”即实践导师,是经验丰富卓有声望在全国有影响的资深中小学名校长,侧重实践指导。实践导师应由中小学一线实践专家且具有省级以上名校长荣誉的资深校长担任。通过以上学习群体,让校长在学习共同体中互学与互研扬名气。

(二)多媒体传播学校办学实绩与校长办学思想

教育部委托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小学德育》杂志开设“领航名校长专栏”、“领航名校长封面人物”、《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校长增刊)》、广东省教师发展与管理学会会刊《教师发展研究》“领航校长专栏”为学员提供传播思想的平台。设在华南师范大学的广东省教师研修网有“领航校长网络研修社区个人空间”,另外,还设有“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公众平台——领航名校长微信平台”拟编辑《走向教育家》《中国好校长》《中国好学校》等系列丛书。这些可以帮校长从思想传播上搭建扬办学实绩和学术水平的平台,校长传播办学思想,校长的学校传播办学实绩和学校特色。

(三)高峰论坛展示校长风采

以岭南教育大讲堂为核心的各种教育高峰论坛为学员提供展示舞台。常设的论坛有,中美校长高峰论坛年会、海峡两岸穗台校长高峰论坛年会、粤辽申高中校长论坛年会、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高峰论坛年会、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教育家和名校长高峰论坛”年会、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教育专家和名校长高峰论坛”年会。通过这些展示的舞台,让校长们在风采飞扬与思想碰撞中展示学习成果,在展示中扬名气。

  参考文献:

[1]王红,吴颖民.回到核心基础需要核心技术[J]. 人民教育,20157):22-23.

[2] 叶延武.思维课堂:意蕴与实践——基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的课堂文化建设[J]. 教育研究,20127):139-143.

[3] [4][5]徐长福. 元实践学与异质性理论:对一套实践哲学研究方案的说明[J]. 现代哲学,20071):4, 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