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用“7%”点判中国经济


   10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央党校就当前经济形势和重点工作作报告时,回应了“中国GDP7”的舆论。他表示,第一,6.9%就是7%左右,属于合理区间,我们从未讲要死守某一个点位;第二,这个7%不是破的,而是来之不易的,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取得的。

这也是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发布以后,最高层首次对GDP7作出正面回应,也可以说是最畅叙权威性的回应。而且,从回应中也不难看出,所谓的合理区间,也决不是以7%这样一个点位来评判的,7%只不过是合理区间中的一个点位,至多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位,而不是唯一的点位。

值得注意的是,自中国经济步入下行通道以来,外界就一直在利用某个点位来衡量和评判中国经济的形势,衡量和评判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硬着陆”。7.8%被少数人利用过,7.6%被人利用过,7.5%更被人利用过。一度时期,曾经有不少人认为,一旦中国经济跌破7.5%,就会出现“硬着陆”。结果,从7.5%7.4%7.3%7.2%7.1%,直到7%,中国经济都没有“硬着陆”。于是,一些人又把7%作为了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落”,甚至出现危机的又一条警戒线。

我们说,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经济大国来说,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但是,到底多高才是最合理的,显然不是理论上的简单推算,而必须依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按照中国人对经济发展速度的理解和认识。7%或许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位,但决不是衡量和证券中国经济安全性的唯一点位。更重要的,同样的7%,由于经济增长方式不一样、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不同、经济运行方式不一等,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

对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近年来也仍保较高增长速度的中国来说,7%或许真的不是一个理想的数据。如果按照前几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可以认为是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特别是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方面,可能会引发许多社会矛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的7%,与前些年是存在很多差距的,有许多积极因素支撑的。首先,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这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出口严重受阻的情况下实现的,是来之不易的;第二,它是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步伐加快的过程中实现的,许多可以创造GDP的产能,在调整中被遏制和去掉了,是含金量更高的增长率;第三,它是在不再对房地产依赖下实现的,是在消除经济隐患和化解经济风险下实现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增强。

也正因为如此,不透过表面看本质、看内容,而单一的看经济数据,就得出中国经济要“硬着落”,中国经济将步入危机等结论,显然是不客观、不实事求是的,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严重扭曲。

我们并不否认,中国经济确实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实体经济,普遍面临强大的压力、严重的困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已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已经没有了继续下行的空间,GDP跌破7%,就是灾难。我们要说的是,在整个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都不太好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坚持把调结构、惠民生放在稳增长的首位,所有出台的政策措施都不单纯考虑眼前利益,而充分兼顾未来利益,不只简单考虑局部利益,而充分兼顾长远利益,那么,即便再出现一些下降,也无碍大局、不会给中国经济留下太多风险隐患。反之,则有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留下太多的风险隐患。

7%作为合理区间中的一个点位,也仅仅是一个点位,7.5%曾被理论分析当作最重要的合理区间点位,认为破了这个点位,经济就有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风险能力,并不在7.5%。那么,7%是不是呢?从眼前看,也不是。关键就看,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效率。效率高,经济再下行也不怕。效率不高,7%也就可能成为一个风险点位。这就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性所决定的。

总之,在没有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作出合理调查的情况下,就机械地用7%来衡量和评判中国经济的安全性,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实事求是的。7%不是中国经济的死穴,也不可能成为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