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国央行突然宣布,从10月24日起降低存贷款利率0.25%,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同时撤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是从6月份以来,中国央行连续第3次启动降息降准。其原因在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仍然不小,比如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跌至6.9%以下,为2008年以来最低。因此,为了保全年经济增长为“7”水平,再加上十八届五中全会即将登场,政府经济维稳压力不小,从而通过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从这次中国央行降息降准的目的来看,这次央行降息降准不仅希望将全面降低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鼓励企业增加投资,鼓励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以保证增长稳定,更在于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全面撤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而后一举措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基本上在渐进过程中完成,也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益结构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前者,即降息降准之后,货币政策宽松及融资成本降低之后,当然对实体经济有昨,但是大量流动性是否能够流入实体经济得进一步观察。因为,从2014年11月以来,中国央行连续降息降准,已经降息6次降准5次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向市场释放出了大量的流动性,但是一年来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并没有由此而多少缓解,甚至于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还在上升。比如第三季度的GDP破“7”到6.9,更是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压力在加大。
那么当前及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压力为何会越来越大?其实,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国内目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就是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十分缓慢。这些都是导致今年前三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低位增长,尤其是房地产的投资增长更是下跌到“3”的水平。也就是说,由于严重的产能过剩,私人部分或私人企业投资没有愿意增加投资,而当前国内投资的增长基本上由政府推出大量的公共基础建设来支撑。这也是为何中国央行一年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让市场流动性泛滥,但是这些流动性并没有流入实体经济,并让实体经济走出困境。而拖累私人投资及企业投资的最为主要方面是房地产的去库存化进展缓慢。
因此,这次央行的降息降准重要方面就是希望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化,来化解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以时间换空间。不过,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形势来看,尽管一线城市及一些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在中国央行持续降息降准之后,从5月份才开始有所起色,这些城市的销售又开始增长,但是对于三线以下的城市来说,严重过剩的住房库存仍然压力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不少房地产企业不仅不增加投资反之正在逐渐退出房地产市场,使得对房地产投资增长越来越低。这次央行降息降准是否能够改变这种格局目前仍然是不确定,估计只能让这种形势有所缓和,真正要解决问题并不容易。
还有,这次央行的降息降准对市场影响最大的就是撤消存款利率上限浮动。这一举措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完成。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能够在平稳的过程中得以完成,没有引起如其他国家那样,利率放开之后引起整个利率全面上升,应该是中国金融市场改革成功之着。不过,中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之后,将可能引发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益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比如,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过去都是躺着赚钱。因为,以往只要能够进入银行业,不管有没有经营能力,也不管经营好坏,只要不断地扩张,就能够保证利润快速增长。但是,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完成之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定会导致利差水平全面缩小甚至于无利差经营。如果银行业不能够增强其风险定价能力,不能够提高其经营效率,也就无法面对市场的新挑战。所以,国内银行业的市场行为、经营方式、市场赢利模式等等方面都将发生巨大变化。比如,最近国内银行业的利润水平全面下降、不良贷款率上升都是与这种环境变化有关的。
还有,国内货币政策宽松,央行连续降息降准,将把中国金融市场带向负利率时代。在中国央行8月底降息之时,中国就已经进入负利率时代,当时8月CPI年增率为2%,高于1年期存款利率的1.75%。而当前央行的降息降准时,9月CPI年增率为1.6%,高于1年期存款利率的1.5%。同样为负利率。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过4次负利率时期,最后一次是在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时间延续达22个月。
如果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居民的资产就有可能从银行存款赶出,让大量的资金涌入股市与楼市,从而全面推高股市及楼市的价格,甚至于也会促使竞争让投资者将资金转向高收益的P2P理财投资,造就互联网金融发展。尤其是股市,降息降准更是成了其向好的动力。不过,如果居民的资产真的从银行存款赶出,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这又可能不利于实体经济透过银行贷款融资,银行信贷增长减少。
总之,央行的持续降息降准会不断推低金融市场的利率,让中国金融市场进入一个低利率周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把这些低成本的资金引向实体经济,这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减缓,中国经济重新步入增长上行的轨道。如果这些低成本的资金涌入各国资产,将进一步推高国内资产的价格,尤其是房地产的价格,从而增加国内经济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