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中国央行就10月23日降息降准引起的市场关注,发表文章强调,这次中国央行的降息降准,是根据物价、流动性情势所做的政策调整,且是很传统常规的货币政策调整,并不是QE或量化宽松的货币。
现在的问题是,央行这种罕见的强调重要吗?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是不是QE重要吗?其实,如果中国央行不出来这样罕见的强调,市场都知道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根本上就不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无论是依据的数据与指标,还是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本身从来都与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不同,市场如何会把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理解为QE呢?
不过,此地无银三百两,中国央行这次对降息降准罕见的强调,则显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QE的核心,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过度信用扩张。可以说,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利用各种不同的金融工具进行过度的信用扩张。因为,在现代各国政府看来,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的信用过度扩张,是成本最低、可能效果最好、实现政策目标最好的工具,而政府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因为这种政策的负向影响都面向未来。
所谓的信用过度扩张的金融工具,可以是银行贷款、股票发行、债券发行、保险等不同的金融工具。而所谓的信用过度扩张就是利用现有的或创新出来的金融工具的信用远超过实体经济的需要。或我早些时候提出的,金融工具所使用的信用远超出了其合理边界。而这些超出实体经济合理边界的信用,不会促使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是会在金融体系内循环,从而把资产价格一路推高,最后形成一个又一个资产价格的泡沫,直到这些资产价格泡沫最后破灭。而且信用扩张越是过度,吹大的资产价格泡沫越会大。可以说,从世界金融史的整个历程来看,信用的过度扩张都是任何一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只不过,每一个信用过度扩张的形成不同,金融危机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可以说,无论是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整,还是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是这种信用过度扩张的方式,其目标都是一样,只是表现的形成不同而已。这里不存在哪种信用过度扩张好坏的问题。比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央行是采取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信用过度扩张,而美联储则是采取了一轮又轮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中国信用过度扩张不仅规模要比美联储要大而扩张的速度要比美联储也不低。
比如,至2014年底,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总规则为33.8万亿元人民币,以当时一美元兑换6.2052元人民币的汇率换算,则达到5.4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14年63.6万亿元人民币GDP的53%,是2006年底时12.9万亿元人民币规模的2.6倍。同期,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资产总规模为4.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014年17.4万亿美元GDP的26%,相当于2006年底时9037亿美元规模的5.0倍。作为全球最大两家央行,这段时间采取不同的信用过度扩张政策,但是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美联储的还要大。当然,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信用过度扩张的速度比中国央行要快。也就是说,各国央行信用过度扩张不在于使用何种金融工具、不在于采取何种货币政策,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样可能成为信用过度扩张最便利的工具。
更何况,当前中国的基准利率、CPI统计指数体系、GDP平减指数等工具及指标,从文字表达形成上是一样,但实际上的内容是完全不同。比如中国的基准利率是商业银行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而美联储的基准利率是货币市场拆借利率;中国CPI是以食品为主导的消费价格体系,美国则是以住房为主导的消费价格体系等,而这些指标的内容不同,两者要进行比较是意义不大。
所以,这里强调降息降准不是QE没有多少意义,所掩盖的是中国货币政策过度的信用扩张,掩盖的是如何把中国资产价格泡沫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