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的角色之争:触角不断延伸 民间借贷的互联网化


期待了一年,P2P的行业监管还是没有落地。

  自3月份明确归口银监会监管之后,就有相关人士在4月份提出四条红线,9月份时提出十条监管原则。对细则出台的预期几度高涨,又都落空。

  这一年中,行业曾围绕去担保、资金托管等问题开展了几次大讨论。从结果来看,P2P距离监管给出的信息中介的定位依然有一步之遥,要迈出这一步并不容易。

  P2P触角不断延伸 

  过去一年,P2P行业出现了不少新名词。

  从早期平台需要自己开发借款项目,到后来出现所谓的P2N,由平台对接的小贷公司或担保公司推荐合格项目,再到对接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产品,P2P平台的资产来源逐步多样。

  除了一般的个人债权和企业债权产品之外,融资租赁、保理、票据、典当、拍卖行等相关产品逐渐普遍,依靠关联方作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也不鲜见。随着A股行情的走高,股票配资业务也开始出现。

  原本从事资产管理、私募债权、股权交易的线下机构,甚至民间借贷中介也纷纷进场,将线下的业务拿到互联网上。这样一家平台的负责人曾经向记者直言,互联网金融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一种新的销售渠道,所谓互联网创新远未实现。

  一些P2P平台渐渐向类资产交易所越走越远,也有平台选择以大数据的概念强化自己的互联网色彩。而对于不同平台而言,大数据的所指并不一致。

  有平台尝试以用户授权数据、互联网数据和历史交易数据建立用户的信用评价体系,以满足征信信息缺失的难题。而有平台的大数据只限于合作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还有平台的大数据只限于自己的后台数据积累。

  有平台负责人近日向记者表示,大数据部门刚刚成立,目前只是收集整理后台的历史数据,具体怎么应用还不确定。对于大数据的效果,他们有着近乎一致的答案:在目前阶段,纯粹依靠数据的风控并不可行,大数据的目标效用的实现还需要一定时日的积累。

  在2014年,与P2P关联紧密的另一词是融资。从1月人人贷率先完成A轮融资至今,P2P平台的投融资事件几乎贯穿全年,融资规模的数据也在不断刷新。资金方除了风投,还包括产业基金、证券公司子公司等。如果从股东背景来看,愿意介入这一行业的资本则更加广泛。

  根据网贷之家的统计,截至11月,银行系P2P10家,国资背景平台14家,上市公司背景平台15家,有风投进入的平台26家。

  民间借贷的互联网化? 

  以信息撮合使投资人资金直接对接借款人,P2P看起来似乎是金融脱媒进程中不错的替代渠道。但如果以监管定性的信息中介来看,真正符合条件的平台或许并不多。

  6月时,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股东大会上宣布逐步取消陆金所的担保模式,这一说法在行业内引发关于去担保的持久讨论。

  平台自身不提供担保,只做信息撮合是监管明确提出的思路,但纯粹的信息中介可能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投资人不买账。

  记者曾在12月中旬参加一家平台的投资人见面会,历时三小时的交流过程,平台方不断强调风控流程,展示信审资料,而投资人在重复问到同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兜底?

  正如该平台负责人回应时所称,如果银行、信托这些传统金融机构都无法解决刚性兑付的问题,小小的P2P行业更是无法回避。现阶段P2P平台如果不承担一定的信用中介职能,在市场上就玩不下去。

而要发挥信用中介职能,平台或者会参照银行信审模式建立线下团队,或者与银行及非银机构合作。前者成本高,业务团队庞杂;后者依附于机构逐渐失去议价能力。

有自称交易规模达到10亿的平台负责人并不讳言地称,该平台项目绝大部分是与银行合作的过桥贷款,另外还有在银行额度之外的补充贷款等。在他看来,紧密依靠银行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其他的P2P已经成为类小贷公司或类银行性质的机构。

 

  无法实现真正的脱媒,最直接的体现是中间成本所导致的融资成本偏高。P2P是否真正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有平台负责人向记者直言,中小企业融资首先不在于,而在于没有。银行和非银机构不愿意做,或者做不了,传统只能依靠民间借贷的这部分市场对于P2P来说足够大了。

 http://www.sddfz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