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翻阅孩子的语文课本,发现一片叫做《尊严》的课文,是小学语文课本中难得一见的佳作,给我以莫大的启发。
这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名叫哈默的年轻人在逃难时不“白吃”他人食物而赢得尊严的故事。当年,哈默的家乡发生灾荒,哈默和许多人一样都外出逃难。哈默逃到南加州沃尔逊小镇时,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课文中用“脸色苍白、骨瘦如柴”来形容哈默当时的情形。面对善良而朴实的沃尔逊人的款待,其他逃难的人几乎连任何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受用食物,只有哈默饥肠辘辘却无动于衷。面对镇长杰克逊大叔送来的食物,哈默表现得十分镇定,他对镇长说:“先生,我不能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直到完成镇长安排的劳动任务,哈默才心安理得地享用了镇长送来的那些食物。杰克逊镇长非常赏识这位年轻人,以至于后来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杰克逊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二十多年后,这位视尊严如生命的年轻人果然取得了事业上的辉煌成功,他便是石油大王哈默。
在多年HR管理咨询服务实践中,我一直在苦苦求解一个艰难的命题,那就是如何解决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尽管理论界都已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通常情况下(极端情况下除外)结果均等并不是公平,机会均等才是公平。但是一旦我们真正面对传统国企事实上已经形成的“大锅饭”而求变时,我们发现,无论是重新进行定岗定编还是对薪酬制度优化设计,都会触动一部分人正在享用的“奶酪”。而无论是降低这一部分人薪酬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将极可能引发震荡。在国有企业“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重压之下,一次次改革就这样一次次无疾而终,而大凡高举改革变法大旗的国企领导人往往都会步王安石后尘。
作为从事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的管理咨询人,肩负有推动国企变革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为变革而变革,如果因变革而产生剧烈震荡,那无疑也是咨询人的悲哀。最近在接受一家大型国企电视台的采访时,我提请我们的国企领导人和广大员工都来认真思考一下关于“尊严”的话题,开展一场有关“什么是尊严”的讨论。哈默坚持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和尊严,我们国企的一部分员工为什么至今还心安理得坚守“平均主义、结果均等”的思想堡垒,甚至要誓死捍卫“白吃一族”的利益呢?适时优化国企员工岗位配置和合理拉开岗位之间的薪酬档级,是事关每一位国企员工个人尊严的问题。变革关前,国企干部员工都必须经受一次道德的拷问。
农历虎年春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第一次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什么是尊严?尊严本指对个人道德价值的肯定,属于道德范畴。尊严其实并不是指地位或身份的威严和高贵。依据《牛津字典》的解释,是指个体自身行为的自重而取得的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在每一位中国人看来,“尊严”通俗的含义就是“面子”。如果被人瞧不起,肯定没面子。没有面子又怎么会有尊严呢?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说法,想想看,“食嗟来之食”,被人瞧不起,多么没有面子。尊严的第一要义是自尊。要实现总理讲的“生活得更有尊严”,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自尊自爱。不自尊自爱,任何人即便物质生活再丰裕,都不可能生活得更有尊严。作为一家管理咨询公司,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古人常讲“师道尊严”,我常常对我的咨询团队讲,管理咨询服务的唯一价值就是赢得客户的尊重,继而享有管理咨询人的尊严,而绝不是利润,利润只是其中一个结果。我们公司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理念就是“客户为1我为0”,管理咨询服务如果不能得到客户的尊重,即便偶尔赚了一点小钱也毫无尊严可言,毫无价值可言,更无发展可言。如果没有1,无论多少个0都还是0。目前管理咨询界鱼龙混杂,有的咨询公司在商务阶段说的天花乱坠,既拍胸脯又打包票,在获得了客户企业的首付款之后,大同小异提供一套文本,根本不是客户期待的咨询方案,项目不了了之,让客户鄙视。这种咨询公司的最大本领就是靠几招忽悠之术骗取客户企业的首付款,实质就是“诈骗”,是咨询界的害群之马。
我们咨询团队有一位女士,在酒桌上劝男士喝酒时常常会带上一句很刺激的话“这杯酒你不喝完,我瞧不起你”。虽然这只是酒桌上的玩笑,不必当真。但要是在酒桌之外真被人瞧不起,那是最没有尊严的事情。譬如,在北京的地铁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身体正常、四肢健全的中青年人在挨个乞讨,每当此时,我总在想,许多残疾人身残志不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从事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些身体正常的人为什么不去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哈默的故事反向告诉人们,一个人一旦放弃自尊,丢弃尊严,就不再有什么道德标准。
尊严是什么?具体在国企岗位优化及其薪酬优化方面,“能配其岗”是尊严,“能不及岗”便不是尊严;“少干少得”是尊严,“少干多得”便不是尊严。符合什么上岗条件就上什么岗位,上什么岗位就取得什么报酬,不该得的不得,这就是尊严。反之,如果一个人具备到生产一线工作的上岗条件,却通过“走路子”留在了“二线”比较轻松的岗位,心安理得享受与一线岗位差不多的薪酬,这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瞧不起,这就不是“尊严”。回忆旧社会,经常会讲有人不劳而获,靠剥削他人营生。如果真是这样,那这种人是绝没有尊严的。现在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社会了,许多人以为“剥削”现象只存在于私营企业,其实未必。在国有企业,干多少的、贡献小的与干的多的、贡献大的人获取几无差别的报酬,难道这不是“剥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吗?经济学上有一种“搭便车”现象,这是由于制度不可能尽善尽美造成的不合理的合理现象。但是免费午餐不是总可以吃得到。我们认为,引入“尊严”理念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可能终结国有企业一部分员工的“免费午餐”,使传统国有企业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获得新的突破。
卢梭说:“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我衷心祈望我们传统国有企业的员工岗位配置更公正,薪酬级差更合理,真正建立起“科学设岗、岗得其人、岗配其薪、人享其尊”的公平正义的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