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散人,文化莞人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I5MTUwNg==&mid=202056460&idx=2&sn=410b2129a0c98c2c9f33761c98dede33&scen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湘西散人,文化莞人

——王一丁精神解码

张一文

 


 

所谓散人,代不乏人。唐朝陆龟蒙在《江湖散人传》中写道:“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按照我的理解,此处之“诞”,非指怪诞也。实散淡、散逸之谓也。宋时司马光则于《和宇文公南途中见寄》有曰:“深慙白首恋微禄,不向青山为散人。”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亦对散人有精辟见解。可见散人并非贬义的懒散之人,而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人文追求。他们或者自谦为“平庸无用的人”,或自嘲乃“不为世用的人”,或渴望成为“闲散自在的人”,为世人另垂风范。

 

(一)

王一丁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系列“散人”的符码,值得破译和解码,以获得新的认知、关系和属性。

公元1988年是中国戊辰年,龙年。从湘西南下的王一丁,蛟龙出海,调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埔海关,长驻东莞,从此湘西成了他清亮眸子里的回忆,成为他的精神密码。

解码湘西,他有太多的往事值得记取。1964年也是一个龙年。这年1月,王一丁出生于湖南洪江古商城一个教师之家,1969年5月随父兄下放农村,1978年落实政策回城,事农长达九年。1980年毕业于洪江一中的王一丁,因身染沉疴而无缘高校。1981年他养精蓄锐,发奋苦读,以怀化地区语文单科状元的成绩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5年7月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分配至湖南雪峰文学杂志社做了一名文学编辑。

这样一条看似寻常的起跑线,一条并不崎岖的人生路,却也给他打下了忧郁又激昂的生命粉底。因了人生的风云吊诡,2006年11月,早已获授“三级关务督察”的王一丁离开了坚硬的体制,辞去公职,毅然下海,一度担任过广东南铭企业集团副总经理,东莞金创景旅游策划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等职,后来干脆“躬耕于宝山北麓”。他自嘲乃“不为世用的人”,也渴望成为“闲散自在的人”。“湘西散人”从此成了他的精神名片,也成了他逐渐修炼而成的人生观,豁达而又通透。

他虽然以湘西散人自居,似乎刻意与家乡保持某种疏离状态,但是血管里汹涌的依然是母亲河沅江的水系。背井离乡27载,对于故园的回望、思念、想象与关注,已经成为他生活的常态。他曾满怀激情地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洪江古商城赋》、《麓山赋》和《托口赋》、《源头赋》等,讴歌回不去的故土,抒发离散之人以泪眼凝望家园的情怀。对于家乡他自谦为“平庸无用的人”,不能给那片桑梓送去真金白银,但他又不放弃为乡井极尽绵薄的努力。他担任过数届老家的政协委员,担任着东莞洪江商会的会长,一直在为老家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为湘西的招商引资牵线搭桥:直到现在,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

可以说,浮生若茶,甘苦一念。“湘西散人”犹如一篇连载经年的乡土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正是王一丁精神的秘密花园:一般人看不见,有心人却能感受;说出去鲜有同好,写下来却烟霞满纸。

 

(二)

时代的列车总是不断前行,不断提速,每个人面对周遭的变迁都不能置身事外。王一丁的精神转型也已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他的精神编码有了新的操作系统,他的精神花园培育了新的花草树木.

具体说来,莞尔流年27载,王一丁念兹在兹,耳濡目染,感同身受,“莞人”意识日益扎根、并且逐渐浓郁。加上家教熏陶与读书人自觉的抱德炀和,在循序渐进中,王一丁的“文化莞人”气息扑面而来,吹气若兰,深刻地感染了那些与他相识或陌生的人们。

闲中检点平生事,王一丁至少可以被认为是一名慈善文化莞人、创作文化莞人与表演文化莞人。

慈善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王一丁能够从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中把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与各种文化的碰撞与磨合中乐善好施,被认为是“慈善文化莞人”确乎当之无愧。

这个被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经济政治背景的朋友唤作“丁爷”、“丁哥”、“王哥”、“王老师”的湘西男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其实是一个“放牛娃”、“放羊娃”出身。文革9年的下放岁月里,他不但养过牛、羊、猪、狗、鹅、鸡、鸭、兔,还种过菜、砍过柴、插过秧、薅过田、打过谷……同时,他尚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行善。虽然他从未主动对人提及,但熟悉王一丁的朋友透露,乐善好施几乎贯穿了他在东莞的27年。从华东水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多次踊跃带头捐款捐物,到更早的时候在海关参加对东源县贫困学子连续多年的结对助学,他都是在同龄人中第一个对有需要的人士伸出援手、尽己所能、奉献爱心。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他就一次性把自己节衣缩食省下来的3万元现金送到云贵高原一所叫白坭小学的校长手中。后又自购风扇、吊扇、光管支架一批改善该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环境。现在,他担纲的东莞洪江商会,正在制定落实对故乡失怙失学孩子的长效帮扶机制与措施。我们还听说,有“中国作家第一村”策源地之誉的翠景花园,有位年过半百工资微薄的湖南邵阳籍保安老蒋,他上初中的儿子不幸罹患血管瘤急需巨额费用施行手术。正当老蒋一筹莫展、焦头烂额之际,王一丁闻讯后第一时间发微博、微信,逐个给生活条件较好的朋友(特别是企业家)打电话,朋友们出于对他的钦佩、尊重、景仰和信任,几天时间就捐了几万块。老蒋儿子手术痊愈后感动不已,逢人便夸王一丁是“活菩萨”。他说,平时与王先生并无过多交往、客套,未曾想到关键时刻这位平素不苟言笑的王先生能挺身而出带头捐款,同时发动更多的朋友一起来奉献爱心。而所有这些,他绝少对人说起。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敬天惜缘,构成物欲横流的当下这个湘西汉子身上持之以恒、弥足珍贵的优良品质。

也许是得益于东莞古老的养生文明的启发,王一丁确信:善良是人这一辈子养生的一大营养素。一个人惯行善事,能经常主动帮助弱者,使他人摆脱困境,心中便会时时涌起欣慰自豪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着于他人有益,这就会成为对自己的一种精神鼓舞,会使人轻松愉悦。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心理稳定、平衡,神经和内分泌调节功能时时处于最佳状态,远离抑郁症、狂躁症、神经衰弱等疾病的困扰,人自然会健康长寿。惟如此,人活着才更有价值和意义。也更有质量和尊严。

 

(三)

说到创作文化莞人,王一丁得益于莞邑明珠对于文化名城的孜孜以求,可谓风云际会、适逢其时,师出有名、名实相符焉。

中文系科班出身,文学期刊编辑的历练,使得王一丁的创作之花,长开不败。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王一丁担任编剧的电视剧《白色追踪》(赵尔康、普超英、陈锐主演)就在央视及各省电视台多次播出,实现了东莞作者影视作品解放以来在央视展播“零的突破”。新世纪来临之际,在东莞城区运河边的东莞影剧院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走近东莞,走进新世纪》专场大型音乐会。该音乐会的主打曲目便是由王一丁作词、本埠知名音乐人童志雄先生谱曲的原创歌曲《走近东莞》。东莞的老组织部长、原市委副书记、时任市人大副主任的张群炎先生(同时也是知名书画家),连夜把王一丁的歌词用毛笔抄录下来送给王作纪念,这份意义非同寻常的墨宝,共计四幅作品,至今光彩夺目,令人叹为观止。那王氏风格浓郁的“走近东莞,醉酒的荔园摇曳着丰收的喜悦,燃烧的木棉映红了沧桑的笑脸;走近东莞,英雄的土地演绎着时代的强音,年轻的古邑传诵着文明的新篇……”的歌词,被市民们传唱至今。

作为东莞文学艺术院首届创作项目签约作家、“中国作家第一村”筹创村民,王一丁还相继出版了《印园诗草》、《风中莞草》、《梦居吟草》、《国家责任》等重要著作。去年,在东莞一度被部分外地媒体误读的时候,他又满怀着对东莞这座城市的热爱,以一个文化人的可贵担当挺身而出,用近半个月的时间创作并率先在网络上发表了充满激情的《东莞赋》,宣传了东莞的正面形象,传递了东莞正能量,引起了强烈而持续的反响,可谓“一赋传天下,清气满乾坤”。这部《东莞赋》甚至被媒体认为是东莞的“市志铭”,能让“老莞人”救赎他们日益模糊的记忆,让“新莞人”找到解读东莞的文化密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王一丁还是东莞表演文化达人,尽管他时常自谦为票友、客串、跑龙套。

他精通丝竹,吹拉弹唱样样在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在湖南高校中率先发起成立了文学社、影视欣赏协会和校乐队民乐组,并被大家推举为首任社长、会长、组长,与后来成为央视“金话筒”的王志一道频频担纲学校的话剧表演,在大学的青春舞台上独领风骚,从那时起便开始与文学、表演及影视文化结缘。由王一丁创作的电视剧《白色追踪》在莞拍摄期间,他还兴致勃勃地客串了一个小角色(海关基层科室的科长),戴着大盖帽(实际工作中根本没人戴),似模似样地训话、使眼神、发威……在几个镜头中一晃而过。他还是东莞较早的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2014年,他又参与筹建了东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一度荣获过全国朗诵冠军、来自新疆的广东省朗诵协会副秘书长杨召江直夸王一丁有朗诵表演天赋。不久前,王一丁接受日本百年名刊《钻石》周刊专访,毕业于东京大学的日本名记池田光史先生在翻译的协助下采访了他大半天。临别时说了句:“王先生,您来东莞26年,一肚子的故事啊!应该以您为原型拍部电影电视剧什么的。”而在居住地樟木头,一丁兄还是文化志愿者,经常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带领有相同音乐爱好的朋友送演出到敬老院、医院康复治疗中心、残疾人俱乐部和社会救助机构,用潇洒的艺术形象和激昂的演出风格拥抱并建构着东莞这座与时俱进的文化名城。最近,某影视机构相中他太太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准备买去拍电视剧。王一丁得意地说,如果有可能他一定争取在剧中饰演一个角色。

是的,他在耿介中寂寞,他在旷达中自持;他在道德的自我完善中不断成熟,他在文学的日益操练中挥洒儒雅……总之,从精神解码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湘西散人,还是文化莞人,我认为王一丁都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一个值得交往、值得敬重的朋友。湘西散人也好,文化莞人也罢,变与不变,王一丁都在那里——在湘西,在莞邑,在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里——憔悴、沉醉,落落寡欢,抑或熠熠生辉。余亦不揣谫陋戏为一偈云:

湘西散人,文化莞人。莞邑故里,一往情深。崇尚气节,焕发精神。挺身作赋,横扫千军。击鼓而歌,是谓真人。嫉恶如仇,铁骨铮铮。“土匪”本性,爱憎分明。心地坦荡,常怀感恩。至情至性,大赞斯人!

作者系中国作家第一村“村民”、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