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率高是订单农业常见的问题之一,无论是企业也好,还是农民也好,都有违约的情形,最终往往纠纷不断,但总体看,分散的农民往往是订单农业违约事件的最终受害者。最近内蒙古发生的收购商“跑单”失联,导致10万斤彩椒滞销,就是一起典型的订单农业违约事件。
为什么订单农业违约率高?不断变化的市场是外因,还不规范的订单合同是内因。由于农产品,特别是非粮食性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所以提前签订的订单到了上市季节往往与最初签约的价格有差异,市场价高于订单价,照订单执行,农民不愿意;市场价低于订单价,照订单执行,企业也受不了。同时,目前的订单农业合同,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买卖约定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往往是两张皮,极易产生违约,一旦违约,又往往法律责任不清、不详,责任追究难。还有一种订单农业的违约情况,就是数量上可以履约,而质量上难以履约,更是容易引起纠纷,比如水果的色泽度、大小、酸甜度、农药残留指标等,但是目前的订单一般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了没有配套的技术措施来保障。
如何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
首先,要规范订单农业合同的签订。签订合同的双方必须身份对等,具有市场主体地位和独立民事责任能力,企业与村委会、与当地经济人等签,很难代表农民真实意愿;合同的标的要明晰,数量、价格要明确,质量要求也要明确;合同的法律责任要明确,违约赔偿要写清楚。对于形形色色的龙头企业,要验明证身,确保有能力履约。
其次,要深化订单农业的合作形式。在简单的买卖关系上,要进一步体现互信与提前介入,比如企业的预付金支付、适用农业物资的投放、技术人员的进驻与指导等。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争取以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为农民争取更高的谈判地位。
第三,应该加强对订单农业的指导。政府相关部门应在订单农业发展中积极作为,指导农民规范签订合同,防止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帮助农民打官司,让随意违约的坑农公司受到应有的惩罚,赔偿农民的损失;探索建立订单农业风险金、订单农业保险等配套制度,为订单农业保驾护航。
(二○一五年一月九日)
【首发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频道1月10日《三农中国》栏目】
订单农业如何不再伤农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