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去如鸿雁


人生来去如鸿雁
——苏轼《卜算子·贬居黄州时所作》欣赏兼寄亦鸿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 472000)
 
在《理想论坛·原创文学》板块,在下经常关注的一个笔名为“亦鸿”的作者。她的作品常常让我产生“亦鸿”可能是“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鸿一体”的奇特感觉。给自己这样命名笔名的,一定阅读过苏轼的《卜算子·贬居黄州时所作》。
苏轼的《卜算子·贬居黄州时所作》也是在下非常喜欢的词,这首词还使《卜算子》有了《缺月挂疏桐》和《孤鸿》两个别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世俗的心境。咏物抒怀,词中描绘了寂寞荒凉冷落的环境,刻画了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作者政治失意的孤寂之情,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如黄庭坚《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做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颇具桃色,说是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这是不对的,有史料记载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时所作,而他被贬惠州是多年以后的事。另说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尔信之乎?
其实,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妙乎?!
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象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这首诗可以与此词作为对照阅读。
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清代词学家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以性灵咏物,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而传神。
 
2014年9月19日星期五,三门峡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