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凡是在城里生活的人,没有谁没有经历过堵车的烦恼的,而且这两年堵车的问题更加突出、更加让人感到无奈。很多人对堵车的诅咒,并没有避免这种噩梦。堵车已然成了伴随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的痛。交通突然一跃而成为这个罹患多种“大城市病”的庞大身躯的头号难题。是车太多了吗?是路太少了吗?是交通管理滞后?还是城市规划出了错误?各个大城市似乎都正面临着这样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在国内众多城市中,北京的堵车情况又尤为严重。由于双节将至,北京近几日取消了限行的限制,于是就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拥堵的情况发生。9月19日,北京道路又见拥堵晚高峰。18时30分全市拥堵道路达到120条,时速在20至50公里之间的缓行路段也有上百条。17点左右,京通快速路由东向西的辅路,过了高碑店就开始拥堵异常,不少开车的司机站在马路边吸烟,看着一动不动的汽车长龙叹气。“这两天走到哪里都堵,京通快速路是常发生拥堵的路,现在堵车长度也就三四公里,还不算很严重。”家住通州的陈先生开车到工体找朋友,5点从通州出发,6点还堵在路上。因拥堵时间长,很多公交车早早打开车门,乘客们都提前下车沿路边向四惠桥疾走。“我得去四惠公交总站坐车,在四惠东这个位置堵了半个多小时,322公交车才走了200米不到。”一位女乘客告诉记者说,后来在乘客们强烈要求下,公交车没有到站就打开车门,九成多乘客选择了下车步行。众多乘客沿着马路边“散步”成了一道街景,“这在京通快速路很常见,平时京通快速路早高峰也常堵车,赶着上班的乘客们也会下车步行赶奔四惠站。”步行的几位乘客说,他们走到了四惠站,公交车还在身后500米。
如此拥堵不仅给人们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在经济上更是损失惨重,有人估算过北京市一年因堵车损失的GDP高达146亿之多,不禁令人扼腕叹息。那么造成今天这样的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官方的解释是:一、由于汽车价格下调,买车的人越来越多,2003年8月,2007年5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先后突破200万辆、300万辆大关,而从300万辆到400万辆,仅用了两年7个月,从400万辆到450万辆,仅用了几个月。目前本市机动车已经突破450万辆,明年上半年将突破500万辆。但北京市区的道路并没有增加这么快速,使北京的道路处于严重饱和状态。
曾在网上看到的网友的抱怨更为朴实,也更为实际,他说每10分钟里多踩5次油门,浪费的汽油、鞋子,磨损的膝盖,造成的污染,谁来计算价钱?其实,我对此的看法是,地面上的公共交通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上下班以外时间的市区道路上满是冒着黑烟的几乎空载的公共汽车,几百米就停一站,当然也无法对郊区的上班族产生任何吸引力,越是住的远的人就越是在乎交通的时间与效率,世界上没有哪个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满大街全是公共汽车的。如果你不信,将来的所有道路都会变成现在的中关村大街,公共汽车挤成一团的情况将随处可见,其实这种情况已经在北京的很多地方出现了,甚至,在一步步地向城市的周边蔓延。
我想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汽车社会对城市交通并不是洪水猛兽,相反,它能促进城市功能的郊区化,当很大一部分居民住在郊区,工作在郊区的时候,市内拥堵反而减轻了。限制私人汽车,大力发展地面公共汽车,即使全有专用道路,人们也不愿意住到郊区去,市区将越来越堵,形成恶性循环,人们的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无法得到满足。中国人并没有多到只配坐公汽不配开私车的程度,大量的郊区和农村因为交通的不便无法吸引到市区的居民和职能部门去居住和办公。我相信,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私人汽车才是最好的选择,它不仅能解决市区的拥堵,还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更何况,小汽车的市场可以刺激城市交通道路的发展、省际交通的发展、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住房郊区化的发展、郊区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发展等等等等。
由于汽车的主力市场在城市,如果限制城市小汽车,将极不利于已经成为支柱产业的汽车业,并且影响一大批汽车产业的上游和下游的相关产业。更何况汽车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新的高度,难道能让我们中国人还没有真正品尝到它的味道就敬而远之吗?这样做无疑是因噎废食的愚蠢行经,是会被我们的子孙后代所唾弃的。
还有,真正不应该限制的原因,是不能阻止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拥有汽车将使人们的生活水准提高一个档次。如果因为堵车而限车,那两者同样限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限车与我们改革开放的初衷不符。总之,限车无异于“因噎废食”,就好像吃出了问题就限吃、穿出了问题就限穿一样,我们要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除问题的主体。
北京现在汽车保有量是450万。这个数字比东京如何?东京的汽车保有量是800万辆,北京才是人家的一半多。而且东京的城区面积比北京又小很多,为什么也没有北京这样的堵车?这就奇怪了,车没人家多,地比人家大,人家还没这么堵车呢,怎么咱们就堵上了?如果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把私车保有量的增长列为第一个造成拥堵的原因,是不是有点不科学呢?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一个辨证问题。如果不是因为汽车增多了,会修了二环修三环,修了三环修四环吗?怎么保有量才增加到还不到人家一半的时候就开始大喊“汽车保有量太多啦”了呢?是路修得不够就是路修得不够好,是交通设计不合理就是交通设计跟不上趟,国际大都市出了一个西直门桥那样的立交桥就够瞧的了,难道以后还要别人笑话我们这么个大城市连几百万辆汽车都管理不好吗?事实上是,北京5年的交通治理拥堵几乎毫无成效可言,就已经说明了这样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那就是认识上有问题是无论如何也处理不好事情的。
每辆私家车都意味着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家庭开始享受几乎代表全部工业文明的汽车带给他们的便利,这决不是洪水猛兽来了,而是带动整个社会进入更文明更现代的汽车时代的到来。如果一味用老思想老眼光老方法看待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我们的交通管理,永远达不到一个国际大都市所应具有的水平。
在城外建那么多小区的同时,就应该同时修路,难道只进去住,不让他们出去吗?在诸多造成拥堵的原因中,私家车的增多被列为首要原因。但是,是不是车辆的增多就是造成交通拥堵的必然原因呢?这个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