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年人不上班却依靠父母过日子,这种现象在很多大城市中并不少见,甚至已经习以为常。对于这种“啃老”,我们一般的评价是“孩子没出息,父母老来辛苦”,偶尔也会感叹下这世道日子真难,年轻人都找不到工作。
不过,对于山东的年轻人来说,今后可能没有这么容易啃老了。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布《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无业或者其他理由索取老年人的财物。”
对于这一禁止成年子女“啃老”的条款,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父母对于是否继续资助成年子女本身就有决定权,立法实在没有必要;有人认为,针对“啃老”立法有助于弥补法律空白,对“啃老族”起到警示作用。那么,法律规定禁止“啃老”真的有用吗?为此,我们不烦看看啃老族形成的前因后果。
啃老族,一般是指年轻人没有或缺乏经济收入来源,在生活上依靠父母,成为父母的负担。正因为如此,谁家有啃老族的子女,父母为子女担心,而子女则因为找不到工作或不务正业闲居在家,情绪恶劣,行为怪戾,家庭关系也会因此而恶化。
为什么会有啃老现象发生,甚至因为人数众多而自成“一族”?这已经成为不少人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在很多人看来,不外乎以下一些原因:一是我国就业压力的因素,据说中国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大约在2000万,而整个社会每年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却只有800万;二是因为目前的高房价,导致年轻人没有能力独立生活;三是有关青年失业人员的保障不到位。
这些理由似乎都成立,但如果仔细推敲,却又不那么有说服力。首先,就业压力并没有那么严重。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中国目前面临最急迫的问题并不是就业压力增加,而是劳动力紧缺。至于高房价和政府对青年失业人员的保障不到位则更是无稽之谈,中国每年有近9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这些人都能在城市里找到工作,而为什么原来的城市居民却无法工作必须啃老?
啃老之所以能够成族,首先要将原因归结于这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释放出来的经济成就,绝大多数子女也无老可啃。回想下前三十年的情况吧,那时候的就业率比现在更低——上山下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城市就业压力过大而不得不推行的对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家庭根本就没有经济能力来承担成年子女的生活费用。在如今,每户家庭几乎都有能力维持那些没有找到工作的子女的生活,这一切在三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而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啃老能成为子女的一个理性选择。在没有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前,每个家庭几乎都有两个以上的子女。即便是在经济宽裕的大户人家,也不可能存在单纯的啃老一族。为何?经济不宽裕当然是一个因素,一个家庭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能力来支持这么多子女的不劳而获?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多子女的存在,使得子女从小就养成了竞争的精神。而且在前工业社会中,年长者所拥有的财富总是多于年轻者,因此在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子女为了能够向上获取更多的财富,一般而言也是竞相在父母亲面前施展其能力,若非特殊因素,绝不会轻易“啃老”。
但是因为独生子女政策制度的推行,啃老能够成为现实。当下中国城市家庭,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从小时候开始他们就获得了两个家庭的宠爱,也无需像他们的长辈一样通过竞争来获得父母的青睐。而父母为了让子女更有出息,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比前辈们更多的支出——无论是在精神还是物质上。不过也正是父母们的巨大付出,使得很多孩子从孩提开始就认为他们所获得的一切都是当然的。当他们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回到家中啃老就成为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了。
而父母出于子女目前的生存和今后自己的养老因素,也不得不纵容啃老现象发生。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作为父母者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半点委屈。更为重要的是,今后自己的养老还要靠子女,因为不知道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自己丧失劳动能力后能否正常运转。如果自己此时不善待子女,今后会不会不受子女待见?如果每个家庭都这么对待自己尚未找到工作的子女,那么啃老就不只是零星现象,而最终成族了。
从这个角度而言,表面上看来和就业压力有关的啃老一族,实际上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副产品。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何在就业比目前更为困难的八十年代,啃老族未能产生;而在经济活力蓬勃的今天,却产生了啃老一族。从这个意义而言,如果一子化的计划生育继续得到维持,那么啃老一族将继续强化,而这绝不是通过修改法律“禁止啃老”就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