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指引方向


  

我国素来有“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的说法。我国近年的经济发展的现实是最好的佐证。

 

我国搞了二十年的计划经济,一下子搞改革,如何依靠市场经济的理论发展经济,我们没有经验。宏观经济学告诉我们,国民经济有如三驾马车,受投资、出口、消费三大动力的牵引。这个理论为我们的政府领导经济工作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思路。现在回过头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在吸引外资、鼓励出口、刺激内需方面的执着和不遗余力。我国政府现在关注的失业、通货膨胀、投资过热、发展的可持续性,用以微调宏观经济的利率、汇率、税率,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都有经济理论为依据。

 

微观经济同样需要理论的指导。记得世纪之交的互联网热,来势凶猛,人们害怕错过了赚大钱的机会,也不愿背上时代落伍者的恶名。当时能独立于潮流之外,不为诱惑所动者,他们的依据只有一个:没有需求做支撑,追捧网络,明显违反市场规律。这是理论的力量。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为无数事件所证实,为无数人所接受。

 

我们有无数做企业的人陷入盲目,就是因为没有理论指导。他们以为做企业就是赚钱,并以为是无法否定的常识。“赚钱”只是主观愿望,它不能指导今天你怎么赚钱,更不能告诉你明天到哪里去赚钱。持这种认识的人只能东张西望,看别人做什么致富,他也做什么。他们的战略也不会有新意,不外是打价格战,抢别人的客户,争夺别人的市场。这是我们近年在家用电器、食品、手机、餐饮等无数行业看到的现象。大家一哄而上,开厂办店,最后利润被摊薄,弄得整个行业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自己也赚不到钱。“现在生意不好做,赚钱越来越难”道出了他们的无奈。

 

要是用理论指导会是什么情景呢?根据经济学的理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这个道理为商家指出了方向: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机会;谁最先发现需求,谁就抢得先机;谁能最好地满足这个需求,谁就获得了市场。商家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客户方面,留意他们的需求,跟踪他们需求的变化,必定能找到更新产品、改善服务的机会。企业内部的工作也有了中心,这就是:“满足客户需要”。我们没有听说过哪家企业为了赚钱而成了气候,但无数公司由于奉行客户第一的原则获得了成功。

 

理论比常识高明,因为它揭示了企业的本质。钱不是你“赚”来的,是客户自愿支付的,是客户对你提供的价值的认可和酬谢。这个酬劳与你个人意愿无关。如果你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客户甚至不会付钱给你。这个酬劳和客户对你的满意度成正比,追求客户的满意,才是“赚钱”的秘诀。

 

我们身边处处有理论。做对了一件事情,不管我们意识到与否,一定是顺应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事情做错了,一定是违反了某种客观法则。理论是对规律的认识。认识了规律,心里就明白,就亮堂;不认识规律,为人做事就懵懂,就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