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一些现货白银投资欺骗事件后,5月16日,央视财经频道再次剑指白银投资纠纷。
因为电视镜头大部分采访的是投资者、代理商和律师的说法,而并没有相关交易所及会员单位对事件的解释,真相到底如何,还需要进一步探寻。但我相信,任何一名有志于维护中国贵金属现货交易健康发展的人士,都不愿意看到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事件,都会非常痛心。
作为这个行业的一名年轻的“老兵”,为了研究寻找贵金属现货电子交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往往夜不能寐。
我们不希望看到,一个刚刚兴起不久,正逐渐朝规范和健康发展的现货白银市场,因为某些运作不规范的行为,竭泽而渔的做法而遭到全面扼杀。在中国,毁掉一个新兴产业容易,要培育一个行业的长久健康发展,却要花费几代人的心血。
新闻媒体最近屡屡提到的交易模式漏洞、代客理财陷阱、夸大宣传欺骗投资者以及客户维权闹事等现象表明业务终端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可能确实存在,但是事实真相还是需要有个探寻的过程,不能因此否定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深知,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乏害群之马,但若因为这些害群之马而把整个行业定义为“一场对赌游戏”,那是因为不了解金融行业及电子化交易兴起之后的场外交易市场。
金融行业从来就是一个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也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领域,由此衍生出的系列交易产品和交易市场,都是为了增强金融的本质功能,即提高流动性,以此达到资源、资本的优质配置和价值发现,并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
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外汇、票据等金融产品,都因此而创设。投资者无论是通过自己还是别人的专业分析和判断,进入这些市场,既是想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也客观上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国内近年兴起的现货白银交易,只是这些金融产品中的一种。因为其可以双向交易(可买涨也可买跌)、实行T+0、24小时报价、带有一定的杠杆、电子化交易平台、价格与国际同步,这些优势和特点,相比股票、期货撮合制交易设置的涨跌停板带来的客户无法成交止损问题,体现出了一定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很快就吸引了大批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