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能思维,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机器思维的关键性难题,在于我们尚无法编写出让机器思维的程序,这又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搞清楚大脑的思维形式。
思维机器经常让人误以为它会具有人类的全部意识特征,实际上那是不可能的。人类意识由三个部分构成:直觉意识/思维意识/心理意识。直觉意识又具有两种形式:知觉和想象。想象意识和心理意识是机器无法模拟的,至少目前看来还不可能。也就是说机器完全能够模拟人类的知觉意识和思维意识。制造思维机器,需要的是人类的知觉结构和思维形式。
知觉系统将构成某一事物的诸多元素进行结构化的信息存储,思维系统则给予信息组合与计算的方式。
举个例子,你命令这个思维机器写100句排比句出来。
如果是事先给机器内存输入了100句排比句,它最多只能“写”出100句,那是机器辞典,就不是思维了。
机器要自己能够写出排比句,关键在于,机器必须知道排比句的结构样式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才叫做排比句,这就是把人类思维形式转化为思维程序的体现。由此才能够在“知觉”系统中找到可以写出排比句的词语元素,并且知道如何组合。
在创意思维学中,我们看见排比句是建立在大脑的类属区分律基础上的。所谓的类属区分律,通俗地说,就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认知方式。排比句的基本结构特征,就是每一句中的主语,都是属于同一个类属或同一的事物(类属和类同)。这个分类系统的指标比一般的人脑可要灵活和丰富得多。一般日常生活的大脑,对事物进行分类通常局限于视觉的或功能性的分类,比如交通工具和水果。类属区分程序根据区分指标和原则建立起来的类属,其数量将是惊人的。(这些区分指标,又是知觉结构给予的,才能构成内在循环的思维系统)
举个例子,它可以建立一种叫做“自然景观事物”的类属,这是由类属区分的思维程序给到它的。当你命令它写出排比句,凡属于这个类属的元素,在“知觉”或“记忆”系统中的自然景观元素(词语元素),就会成为它的目标,如“山”“水”“树”“云”等等。这样,一个排比句的基础就成立了:“山……,水……,树……。”
找个文学大师来和这样的思维机器比赛写排比句,其文学美感“可能”逊色于文学大师,仅仅是“可能”,但数量绝对可以远远超过文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