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人与经济人的冲突:人类社会的两难困境


道德人与经济人的冲突:人类社会的两难困境

 

    某位专家正在告诉大家如何辨别真正的成功人士:一是不给人发名片;二是自己不开车;三是衣服没有logo;四是住的是小独院;五是每天有时间午睡;六是经常在郊区户外活动;七是包里现金很少;八是可以生两个小孩。这时,旁边一个扫地的大妈兴奋地打断他说:“这种人,我们村全是”。这种娱乐版的“成功”话题可以给忙碌的人们带来开心一笑。然而,站在人类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成功”却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因为它折射出人类一个根本性的两难困境:道德人与市场经济人之间的冲突。

    在15世纪以前,人类整体上是生活在一种以权利和责任这类社会制度为基础的经济环境中,强调个人能力和社会责任的统一,能力越大,社会责任也就越大。人们成功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他道德的高度,人们习惯以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强弱和道德实践的有效性来评价他的成功与否,即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能实现有效统一就是实现成功的基本标志。个人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有效统一主要表现在他的能力越强,他就会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那个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坚持的是道德原则,日常行为服从于个人生命救赎和整个社会的需求,社会“道德人”特征占主导地位。人们认为为财富和享受而追求财富是罪恶的,因为这种行为会使人的意识和关注力远离生命的自我救赎和对道德生活的追求。

    然而,到了15世纪,人类的经济社会开始在欧洲出现了一种显著转变。这个时期,欧洲开始出现大量围绕市场体系且相互频繁联系的经济生活组织,市场理念和市场原则开始逐渐主导人们的日常行为,人们欲望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被无限放大,人们开始生活在贪婪、以物质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商品买卖经济环境之下,个人物质财富的多少开始成为人们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志,每个人更多的是关注自己,而非他人,市场经济中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经济社会中“市场经济人”特征日益凸出。英国的一位牧师托马斯.培根曾经严厉抨击了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物质主义思潮:作为羊贩子和牧羊人的那些贪婪绅士,只会关注自己的私人利益。这时,人类社会开始陷入了一种根本性的两难困境:道德人与经济人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传统的道德学说告诫人们,自身的个人行为要对他人负责,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要尊重他人的利益,要和他人友好相处,做一个“道德人”;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残酷的基于生存和发展的竞争需要每个人遵循“经济人”的行为逻辑,要努力超越别人,击败别人,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随着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及18世纪和19世纪的世界工业革命,人类社会开始迈入全球化时代,市场理念和市场机制迅速在全球进行扩展并逐渐在人类社会占主导作用,道德人与经济人之间的冲突也变得日益严峻,并自然演变为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困境,传统的道德人主导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这种情景中,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具有了双重基本人格:一方面他要关注自我生命的救赎,其外在行为就要求合乎道德性;另一方面他要关注财富和成功,其外在行为要遵循利益最大化的逻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缺乏有效的自律和他律的情况下,后一种人格表现的更突出。这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冷漠和残酷。世界各国的神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等各方面的学者都在努力进行探索,试图解决这一冲突,如经济伦理学者们试图在寻找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以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然而,由于人类的低级性,其内在贪婪欲望的魔鬼一旦被释放出来,在短期内人类并没有具备约束它的能力,以至于直到现在,人类还没能有效解决道德人与经济人之间的冲突,这从根本上制约了人类经济社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道德人与经济人之间的冲突也十分突出,这需要我国在相关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积极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