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稳增长必须强化金融创新驱动


  作者:苑德军,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EMBA客座教授,中国“恩必特论坛”核心成员,中国银河证券公司前高级经济学家。长期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银行业改革发展、金融市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金融研究》、《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600余篇,撰写专著、主编金融工具书及高校教材等共26部,多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个人代表作有《金融创新论》、《中国证券市场问题报告》、《转轨时期中国金融问题研究》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阐释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趋势性变化的科学总结,也为我们观察和把握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提供了基本依据。从影响2015年经济运行的“三大需求”看,由于楼市已进入下行拐点,房地产投资增长将继续呈回落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较之今年将有些微下降,大体在15%左右。消费需求有望保持平稳增长,与今年12%的增幅相当,不会大起大落。就出口看,世界经济虽温和恢复但仍呈低速增长,各主要经济体特别是欧盟和日本内需增长起色不大,这构成了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当然,也存在一些有利于扩大出口的客观条件,如美元进入加息周期会导致人民币升值放缓,一些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有所增强,政府“稳出口”的政策措施将继续发挥作用等。但出口增长仍将处于底部区域,预计2015年出口增长6.9%左右,比今年近6%的增幅略高。总体上看,2015年稳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全年GDP增长率在7%左右。

  新常态下如何稳增长?在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产能过剩带有普遍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红利衰减的情况下,必须尽快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把传统增长模式下过度依赖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所有经济活动,都要借助货币的媒介作用和资金的推动作用,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经过30多年的金融改革发展,我国金融总量急剧扩张,金融结构日益丰富,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金融也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强化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必须把金融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强化金融创新驱动。

  调结构、转方式是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经济工作的重心。经济转型有力制约和推动着金融转型。在经济、金融转型的大背景下,金融业的五大领域蕴含着巨大的金融创新需求,是强化金融创新驱动的主要动力源。

  一是银行信贷领域。银行信贷是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主渠道,该领域也是金融创新的主要供给源。其一,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使银行净息差收窄,银行靠吃利差安享高额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面对创新经营模式的强烈需求。其二,与巴塞尔协议Ⅲ相对接的新的资本监管办法的实施,使银行的资本补充能力面临严重挑战。大力发展低资本占用或不消耗资本的中间业务,创新业务结构和产品结构,成为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其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银行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客户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行业成为银行信贷支持的重点。由于这些行业的行业特征、产品属性、经营风险表现形式等与传统制造业存在明显差别,银行原有的业务流程、管理办法、风险控制技术对其并不完全适用,必须针对这些行业的特征加以创新。

  二是金融理财市场领域。金融理财市场异军突起,急剧扩张,是当前中国金融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大幅增长,产品结构趋于多样化,基于不同预期收益、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投资选择空间更加广阔。在金融脱媒加速、资本约束增强、银行吸储难度加大的金融环境下,金融理财市场已成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竞争的“富矿带”和热点,且竞争强度将不断提高。扩大市场份额,吸引更多客户特别是高净值客户,增加理财业务收入,是各类金融机构共同的竞争目标。金融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必将强力推进金融理财市场的创新。

  三是资本市场领域。资本市场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国家金融与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其他金融融资手段和其他金融市场子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金融角度看,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也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所必需。资本市场是充满创新活力、创新措施频出的市场。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重头戏——注册制有望在明年下半年推出,这不仅是股票发行制度的重大改革,更是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中的一次深刻质变,是提高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使资本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制度创新举措。适应投融资主体需要,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结构、融资工具结构、交易方式结构的创新会持续推进,更多有利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创新措施会出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的上市数量大量增加以及严厉退市制度的实施,将使上市公司结构明显改善。适应利率和外汇风险管理的需要,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步伐有望加快,利率、外汇衍生产品及其他权益类金融期货期权产品将适时推出,商品期货品种也将进一步增加。

  四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在《货币金融学》一书中分析金融创新时指出,供给条件变化有效地刺激了金融创新。这里的供给条件,是指可以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交易效率的交易和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就是供给条件变化的产物,是金融活动和互联网技术紧密融合的结果。互联网金融颠覆了传统的金融经营方式和金融资源配置方式,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是金融创新大有可为的领域。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金融机构纷纷加大了互联网金融业务投入,稳步推进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不断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构建互联网金融产品线。一些金融机构加强与电商平台的业务合作,有的还设立了专门的互联网金融部门,统揽互联网金融业务。未来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将层出不穷,且这种创新大潮有可能激发一场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革命”。

  五是金融对外开放领域。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渐进实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的金融对外开放。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将推出更多的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举措,以吸引境内外投融资主体。中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和部分业务也将更多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而这也对其产品和业务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强化金融创新驱动,必须强化和改善金融监管,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监管有利于降低金融创新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但一些不适宜的限制性措施或监管过度,又会产生遏制和损害金融创新的消极后果。其实,因为金融创新滞后影响了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是更大的风险。监管部门应树立适应金融创新发展要求的金融风险观,创新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实施创新负面清单管理,努力形成一种鼓励和支持创新、主动平衡创新供求的监管制度安排。应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使创新主体的创新劳动、创新收益与其经济收入紧密对接,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