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上交所在沪港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回转交易(也被广泛称为“T+0”)机制一直是该所重点研究推进的创新,沪港通的推出无疑将加快内地市场在这一领域的探索。我国股票市场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已经具备了恢复“T+0”的条件。上交所在沪港通推出之际又重提T+0交易,其中蕴含了什么深意吗?
香港市场是实施当天回转交易的,若果沪港通机制下,为了公平,国内股市也实施当天回转交易是 非常好的,可以有效规避交易制度缺陷和不公对内地市场投资者的上海,但笔者有的时候总是担心某种制度的推出有着某种功利性的目的,那就觉得非常不好了。
回顾国内A股市场由“T+1”转为“T+0”以及重新恢复“T+1”阶段的股指表现,“T+0回转交易”对股指走势短期影响正面,中长期影响中性。当上交所在1992年年末开始执行A股“T+0”,股指由此前的横盘震荡开始迅速上扬,不到2个月时间,股指上涨了1倍,但随后逐渐回调并接近执行“T+0”之前的水平;而当上交所在1995年1月3日开始重新恢复A股“T+1”,股指由此前的震荡小跌转为直线下跌,但随后逐渐回升至恢复到“T+1”之前的水平。
因此T+0交易对市场短期提振作用是相当大的,但对长远市场而言还是取决于基本面,就目前沪市而言,尽管涨幅较大,但与创业板相比,依然是小巫见见大巫,就10月9日走势而言,在沪港通刺激下,绩优代表的银行板块走势并不强劲,成交也没有明显放出,针对银行等大盘绩优股走势长期低迷不振,上交所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又显得无能为力,除了大赞投资价值以外,实质举措也几乎没有,只是偶尔提到T+0交易和税收制度,但是税收制度牵涉到税务总局和财政部甚至需要更高级别的认可,难度非常之大,实现显得遥遥无期,即使当天回转交易,虽然上交所颇为热心,但是市场争议之声一直不断,证监会也显得有点迟疑.
证监会主席肖钢便曾明确指出,证监会正在研究T+0交易制度,但未形成共识,监管部门对此十分审慎。因为中国股市投机炒作恶习一直难改,虽然大盘绩优股因成交量长期低迷股价也是长期不振,但概念股换手率之高让世界为之侧目,因此全部实施T+0交易可能会进一步助长投机炒作,加大市场风险,为此肖钢主席透露,若要推行T+0,不会一步完全放开,而是考虑在一定范围内,设定一些条件先行试点,其中一种可能是先从大盘蓝筹股开始试行,换句话说就是以银行为代表的大盘绩优股,也就是上交所的权重股,权重股一活,整个上交所的上证指数也就活了。就目前情况来看,T+0交易制度将非常有可能在上交所中选择沪港通的交易品种优先试点。
实施沪港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希望引进成熟市场的价值投资风格,激发大盘蓝筹股的活力,从而改变沪弱深强的格局,但是沪港通公布首日,大盘绩优代表银行板块基本不动,可能让上交所有点心急,于是乎就祭出了最后的法宝,对大盘绩优股或者是沪港通标的股实施差异化交易,以便进一步激发市场的活跃度,从而改变大盘股走势疲弱的现状,从而改变上证综指长期低迷的现状.。
笔者心中有一个疑虑,上交所的说法有没有得到证监会层面的许可,如果没有得到许可那就是上交所的一面之词,就是希望提振上交所股票的吸引力,提振更多投资者参与,也希望得到更多的上市资源,只是一种私心的表现,如果得到证监会层面认可,那么可能要作另番评价,那就是从整个宏观经济角度予以剖析。
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只有7.3%,创下今年来新低,给了某些唱空中国经济的人士一个口实,但是因银行杠杆高企,政府杠杆高企,企业杠杆高企,依靠加大信贷投放的发展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瓶颈,而央行迫于经济转型的艰难,迫于“一些老问题、老矛盾始终存在、一些地区为追求增长高耗能产业等又有抬头,在软约束和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环境下要防止过度 ‘放水’固化结构扭曲、推升通胀和债务水平”的担忧,全面宽松货币政策面临前所未有困难,但是失速的经济亟待加大融资,亟待更多资金活水,因此亟待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化解金融风险,亟待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企业融资困难,亟待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企业过高杠杆。但是沪市指数虽然短期涨幅较大,但绩优大盘股依然不动,指数上涨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而市场走势也是依然脆弱,一旦加大新股供应,市场就会引来下跌,因此亟待提高大盘绩优股的活跃度,从而推涨股市,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其中,为新股大批量发行创造指数基础。
如果T+O交易夹带如此私心,笔者认为大可不必了,那是股市融资市的另一个翻版,并不是投资者的福音,因为管理层热衷T++0交易不是为投资者考虑,而是为了融资最大化考虑,即使沪市行情倍T+0交易充分激发,但在融资不加控制下,投资者的宿命已经注定,那就是将会被换一批高位套牢,而不能分享改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