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骤降千亿暗藏四大隐忧?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数据显示,我国第三季度外汇储备余额回落1000亿美元,为最近9个季度来首次减少。这是时隔两年多后,我国外汇储备再现负增长。资料显示,我国外汇储备一季度增长1258亿美元,二季度增仅400亿美元,到了三季度的负增长1000亿美元,正呈现逐季递减态势。

自国家成立专门经营管理外汇储备机构至今已经整整20年。这期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从500多亿美元飙升至39480亿美元,增长78倍之多。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截至去年9月底,全球央行持有的储备资产价值108万亿美元,仅中国央行就持有332万亿美元的储备资产,为全球储备资产最多的央行。

面对第三季度中国外储的减少,专家们对此纷纷作出解读:一是美元在三季度大幅上涨77%导致非美元资产在转换为以美元计价后,其账面价值下跌,二是出现了“藏汇于民”的趋势,外币持有形式发生改变,因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改变,金融机构、企业、个人根据人民币汇率等各方面情况,自主进行外汇方面的决策,更愿意持有外币存款导致外汇储备有所减少。

当然,澳新银行认为,外汇储备意外下降反映中国央行有意减少外汇储备资产,因为外汇储备规模减少有助于降低宏观管理的负担和成本,由于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加大了央行宏观调控的难度。而笔者认为,外汇储备的减少有利有弊,从中反映出四大隐忧:

首先,经常账户盈余减少,外汇储备的递减将会成为“常态”。 数据显示,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已从200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峰值的10%降至2013年的21%,较2012年下降05个百分点,为9年来的最低水平。就经常项目内部结构而言,一般货物贸易顺差萎缩的趋势已经大大超过服务贸易逆差、投资收益逆差的增长趋势,未来经常项目顺差逐步收窄,甚至出现逆差也不可避免。

笔者认为,随着全球经济进入疲弱期,美国政府推出的再工业化步伐加快,以及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还有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都会对中国的贸易顺差造成严重的影响,而贸易出口量的减少,国内投资增速的放缓,当前消费占GDP的比重还是偏轻,这无疑会给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中国带来不利的影响。

再者,外汇储备减少,虽然减缓了我国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压力,不过我国的货币发行机制却要重新建立。正是因为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占款的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数,从而打乱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步伐。为了使实体经济不出现钱荒现象,央行不得不通过SLFPSL等工具来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

所以外汇储备的减少甚至为负值,将彻底改变央行之前的基础货币发行机制,寻找到一套新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但是新的机制能否掌握好流动性松紧的度?既不让流动性泛滥成灾,也不让实体经济饱受钱荒之苦,目前还有待观察。

其三,外汇储备为负,或将是人民币汇率步入贬值通道的预兆。国际经验表明,西方国家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买卖国债,向市场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这类货币发行机制是以国债为支撑,国债数量决定基础货币发行数量;而我国则是外汇资产对应基础货币发行数量。前一种发行机制影响基础利率,而后者则影响汇率。

一直以来,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始终保持强势状态,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复苏超预期,以及QE政策调整引发了全球货币金融周期拐点的到来,美元走强,资本的流出,外汇储备的减少,人民币就可能步入贬值通道。很多专家表示,人民币贬值对经济有利。但是笔者认为,汇率最好保持在一个窄幅波动区间,才会对经济稳定有帮助,过快升值或贬值,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最后,外汇储备第三季度为负1000亿美元,不仅说明经常项目顺差收窄,也证实了资本项目下的游资流出的速度正在加快。本来国际游资既是想赚取中美利差、汇差,又想在中国房地产领域分得一杯羹。而如今美元走强,中国房地产泡沫即将破裂,国内外游资只能选择逐步抛售人民币资产,进而持有美元资产,离开中国。就连华人首富李嘉诚都选择离开大陆房产市场,向欧洲投资发展。所以未来不仅是人民币汇率出现调整拐点,就连国内房价也将出现较长调整周期。

外汇储备下降对于中国而言是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外汇储备规模减少有助于降低宏观管理的负担和成本,但也说明了我国出口贸易形势的严竣性,国际热钱流出中国速度正在加快,国内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以及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机制要重新调整,更关键的还有,人民币汇率一旦步入贬值通道,并不利于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更不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和结构转型。所以第三季度外汇储备的大幅减少,对中国经济而言并非全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