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欧美的直接投资在近年突飞猛进,再次引起了一些欧美人的惊惶。这不,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10月15日载文《新“马歇尔计划”?》,就提及中国投资者的关注点让一些人感到不安,罗马智库Policy Sonar创始人弗朗西斯科•加列蒂(Francesco Galietti)为此发问:“中国正在蚕食欧洲的软肋?”暗示一些人认为欧洲放手太多。然而,中国企业对欧美的直接投资纯属商业行为,中国企业的资本、中国管理模式的成就、伴随中国投资而来的中国移民的勤奋对美欧经济社会有着一系列当前和长期的好处,何须对中国投资过于敏感?
中国对欧美直接投资的商业动机显而易见。数十年来,欧美一直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但由于中国厂商长期不掌握出口市场流通渠道和品牌资产,相应一直苦于议价能力不足,利润微薄。在经过数十年艰苦奋斗积累了足够实力之后,任何一家有志气的企业都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议价能力和利润率,而在美欧这样长期以来的最大出口市场切入流通环节就是可行道路。几年前我走访企业时就得知,在美欧设立销售子公司的出口企业普遍能够大幅度提高出口价格,通常提高幅度在30%左右;经过次贷危机-美欧主权债务危机,现金相对充裕的中国企业在美国和欧洲市场发现众多企业并购机会,他们又凭什么要浪费这样的机遇呢?
即使没有提高利润率的动机,对于规模已经相当巨大的企业和产业而言,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资产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借助各国经济周期不同步的特点来平抑自己营业收入的波动。这样的操作,对于年营业收入几十万几百万的企业没有必要,但对于年营业收入几十亿几百亿上千亿的企业而言,那就是绝对必需了。别忘了,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也是《财富》全球五百强上榜企业数量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美国一国,有此需求的企业至少也是全世界第二多。
中国直接投资对美欧的好处更为突出。且不提在次贷危机-美欧主权债务危机期间东道国何其需要中国投资,在中长期内,中国管理、中国人的勤奋精神难道就不值得美欧国家亲身感受与学习吗?抱怨中国企业治理不善、缺乏透明度是容易的,甚至还是时髦的;问题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企业得以在如此短的年代里实现赶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中国企业的管理有值得西方企业学习之处,更不用说中国国民的勤奋对他们是何种财富了。
欧洲国家失业率为何居高不下?待遇过高且缺乏弹性的劳动制度不可辞其咎,它不仅侵蚀了欧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使得仍然具备竞争力的欧洲企业同等条件下宁可外包生产也不愿意在国内投资,免得高薪雇佣了不满意员工之后还无法摆脱。其实,认识到这一点的明眼人在欧盟内外都不乏其人,问题是积重难返,欧洲太多的政治、舆论精英和民众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制度,丧失了闯荡的勇气,有时甚至对指出这一缺陷的人也要恶语相向,去年美国轮胎制造商帝坦(Titan)总裁泰勒嘲讽法国工人“拿高薪但一天只工作三小时”就激起了一场风波。在这样的环境下,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已经形成了一种逆向选择的社会风气,敌视勤奋工作且不对抗东道国政府的华人,纵容坐吃福利、宁肯钻研盗窃抢劫之道也不愿意诚实劳动、还时时事事咄咄逼人理直气壮的人。
哎!历史是无情的,不管怎么讳疾忌医,美欧社会迟早必须直面劳动市场的竞争,迟早必须重新捡回他们丢失的勤奋风尚。为了他们自己的长期利益,还是不要搞逆向选择、对中国投资和勤奋的中国侨民公正一些吧!
(2014.10.15,仅代表个人意见)
附录:
2014年10月15日 06:33 AM
新“马歇尔计划”?
今年夏季,意大利商界精英——来自意大利电信(Telecom Italia)、沃达丰(Vodafone)等蓝筹公司的高管们——以及政府高官在哥特式的米兰大教堂对面一座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汇聚一堂,出席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Huawei)举办的活动。华为是意大利最大的外国投资者之一。
2008年,华为在米兰开设了一家微波技术研发中心,这是该公司在中国以外地区建立的唯一一家微波研发中心。“华为”在中文中是“辉煌成就”的意思,该公司邀请人们齐聚一堂,宣布了到2017年将欧洲研发人员增加一倍至1700人的计划。
由于美国议员们对华为技术及其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影响感到担忧,华为实际上被排斥在美国的许多领域之外。华为负责市场营销和战略的董事徐文伟(William Xu)表示,华为已在欧洲投资了5亿欧元,并且渴望加大投资。他说,马泰奥•伦齐(Matteo Renzi)总理领导下的意大利政府尤其“开放、富有合作精神”。对中国来说,意大利是一个让人想起昔日中欧友谊的国家。
徐文伟表示:“600年前,正是马可•波罗(Marco Polo)搭建起了(欧中之间的)桥梁。2000年前,欧中的桥梁是丝绸之路。现在这条路以电信铺就。我们正在建设让东西方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丝绸之路。”
近几个月来,这条从中国通往欧洲的道路——借用徐文伟的隐喻来说——“铺上了厚厚的现金”。
中国投资者在欧洲大陆各地大肆收购资产,从获批在希腊比雷埃夫斯(Piraeus)港口建造并运营集装箱码头,到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Three Gorges Corporation)收购葡萄牙国有能源集团——葡萄牙电力公司(EDP) 20%的股权,以及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公司(CIC)收购泰晤士水务(Thames Water) 9%的股份。
15年来,中国一直寻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劳务机会。
但随着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中国调整了海外投资重点,不再像以往那样着重在亚洲、非洲和拉美签署主要与自然资源有关的协议,而是将目光瞄准陷入困境中的欧洲,利用这种百年一遇的机遇,收购世界级的品牌,入股关键性的国家基础设施资产。
英国《金融时报》最近推出了“中欧新丝绸之路”(Silk Road Redux)专题,着力探讨中国资本在欧洲的扩张和抱负以及对最脆弱经济体的兴趣。保守派智库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表示,欧元区外围国家正在受益于部分交易,意大利今年在重大合同方面收获最大:总共签署了价值近35亿欧元的合同。
这种现象被称为第二个“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的开端。花旗集团(Citigroup)欧洲大陆主席路易吉•德韦基(Luigi de Vecchi)表示,中国投资的历史性转变正在切断战后欧洲形成的某些关系。
政府官员和外交官们认为,这种方法上的转变一定程度上是必要之举,但他们表示,这也反映出欧洲对全球经济实力平衡变化做出的回应。
“马歇尔计划”在二战后支持了对欧洲(尤其是意大利)的投资。德韦基表示,这种平衡随着欧元区危机和美国资本逃离而发生了改变。“它扰乱了欧洲各国政府(尤其是意大利)和美国的历史联系。因此他们将目光投向东方,并向中国开放以便分散风险。”
这场收购盛宴使得中国人调整了他们的视野。
美国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中国对外投资独立数据库编撰人史剑道(Derek Scissors)表示:“中国公司过去仅仅有意收购在欧洲上市、拥有拉美或非洲等地资产的资源公司,但现在它们很有兴趣收购那些位于欧洲的资产。”
“欧洲经济长期低迷,再加上中国公司持有大量资金,这意味着中国收购机遇比过去多得多。”
但中国投资者的关注点让一些人感到不安。罗马智库Policy Sonar创始人弗朗西斯科•加列蒂(Francesco
实际情况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银行家和政府官员们表示,中国对意大利的投资在过去两年急剧上升,似乎是精心制定的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投资者大肆收购象征着意大利高雅风格的资产——他们收购了曾于2009年债务违约的豪华游艇制造商法拉帝集团(Ferretti)的多数股权,并入股该国庞大的电力网络。
今年7月,中国国家电网(State Grid)收购了CDP
欧洲公用事业企业为中国国有投资者提供了安全的长期投资,让后者获得稳定而可预测的回报以及有力的法律保护。但官员们承认,与意大利签署的基础设施协议在危机爆发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他们不愿将战略资产的股份出售给外国投资者。
Policy Sonar在9月份的报告中写道:“CDP Reti交易只不过是中国对意大利能源领域发动‘魅力攻势’的最新篇章,可以说让中国国家电网史无前例地接触意大利的能源技术和网络,而且还让其有机会获得有关(部分)去监管化的电力市场如何运作的一手知识。”
这家咨询机构继续写道:“意大利代表着泛欧电网的门户。”
中国国家电网在其网站上发文称,收购意大利资产是一项很好的交易:“我们到国外投资,不是做公益事业。”
中国对意大利资产的兴趣没有呈现出任何减弱的迹象。今年7月,管理着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分别买进了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意大利电信(Telecom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外管局斥资约20亿欧元收购了意大利国有能源集团埃尼(Eni)和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的股份。
意大利经济部长皮耶•卡洛•帕多安(Pier Carlo Padoan)表示,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经济“国际化”的过程中,意大利很适合充当一条纽带。这种关系将在本周得到充分展现——中国总理李克强将出席在米兰举办的亚欧首脑会议。
美国以及资源丰富的非洲和南美国家依然是中国投资的主要接受国。美国传统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到今年年中,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投资总额为1504亿美元,对北美的投资总额为1240亿美元,对欧洲的投资为1040亿美元。
但参与交易谈判的欧洲银行家们表示,中国投资者迫切希望让意大利相信,他们采取的是合作的方式,是为了寻求获得大笔少数股权(比如意大利电网35%的股份),而不是控股权。或者,在意大利青年失业率高达40%的时期雇佣当地劳动力——就像华为等私营企业——以强调他们也在为意大利做贡献,而不仅仅是“收购”意大利。
在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各地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商人表示,他们带着更好的技能来到欧洲,并有意收购公司。
意中基金会(Fondazione Italia-Cina)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末,意大利有195家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年收入总计为60亿欧元,拥有1万名雇员)被中国内地或香港的投资者全部或部分收购。意中基金会是一家旨在促进两国关系的非营利性组织。
这些中小企业主要属于制衣、家具、摩托车和游艇这些典型的“意大利制造”行业。意中基金会的数据显示,香港的华人投资者大多收购电话和香水企业。
中国人进入欧洲不仅仅与资金和收购有关。2013年,一份由欧盟委员会(EU
意大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3年期间,该国华人人口增长两倍至逾20万人。内务部的估计数字更高,为超过30万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华人人口出现了类似的增长。
罗马路易斯大学(University of LUISS)的移民专家阿方索•乔达诺(Alfonso Giordano)表示,中国工人仍然在意大利寻找机遇,因为他们“年轻而勤奋”。他说,这些工人弥补了意大利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缺口,而且愿意干一些意大利人不愿干的工作:在经济衰退期间接受较低的工资和福利。
乔达诺表示:“意大利人需要降低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期,但他们还没有这样做。中国人因此进来取代了他们,尤其是在薪酬较低的岗位方面。”
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卡洛•卡伦达(Carlo Calenda)形容中国人是“严肃的投资者”,对波及欧洲各地的经济危机毫不退缩。他说:“我对中国人前来收购没有什么意见。我们遇到过多次工业危机,解决办法来自意大利以外。”
然而,中国企业进军欧洲正引起不安。曼达林基金(Mandarin Capital)的管理合伙人洛伦佐•斯坦察(Lorenzo Stanca)表示,中国公司已经发现在欧洲进行收购很困难。曼达林基金为意大利和德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咨询服务。
他说:“文化差异意味着在处理人力资源以及与银行打交道方面存在困难。中国企业在欧洲取得成功不容易。”
此外,银行家和企业领导人抱怨称,中国企业治理不善,缺乏透明度,这一点在交易达成的过程中会让人感到不安。但他们最担忧的是新丝绸之路仅仅是单向的。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现在是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仅次于持股30%的意大利政府。
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董事长帕特里齐亚•格里艾克(Patrizia Grieco)表示,中国投资者受到欢迎——“benvenuti”。她说:“他们受到欢迎,但……要让欧洲人也到中国投资,他们应该提高透明度和治理水平。”这样的告诫在欧洲得到普遍认可。
吉密欧(Jamil Anderlini)北京、彼得•怀斯(Peter
译者/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