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IPO(首次公开募股)重启还不到两周,中国证监会就两度踩下“急刹车”。继1月10日宣布暂缓IPO直至3月份之后,12日晚间,证监会又宣布加强新股发行监管,随后5家公司宣布暂缓IPO。由于新股上市被认为会引发股市的“失血效应”,A股市场一直存在“恐新症”,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回过头看,20多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新股发行先后8次“停摆”,创下了国内外资本市场“停摆”的纪录,而其中的关键,则在于中国资本市场新股发行制度在市场化、公平以及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实际上,每一次新股发行都意味着,机构和上市公司联合做局,高价上市,并在上市之后顺利套现走人,从而使得国内资本市场成为名符其实的“圈钱市”,而这一次也不例外。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并没有完善,资本市场缺乏监督,因而机构之间“互相帮忙”是人之常情,早已是见怪不怪的正常现象了。
以奥赛康为例。发行市盈率高达67倍的奥赛康,原计划在深圳创业板发行5546.6万股,其中新发股数为1186.25万股,控股股东南京奥赛康将转让老股4360.35万股。按72.99元人民币/股发行价计算,本次IPO全部募资额约40亿元,其中大股东转让套现31.88亿元左右,主承销商中金公司承销费约3亿元。
消息人士称,奥赛康和中金私下跟某些基金勾兑,给基金或者机构投资者输送利益,让他们用基金投资人的钱去,这等于做一个局。如果奥赛康真能按预期上市,那么,新股发行后,老股东就可以直接套现31.88亿。这惹来证监会主席肖钢的关注,从而引发新股发行首次紧急叫停事件。
想想也是,奥赛康作为一个还未上市的公司,未来经营情况如何其实都不知道,公司怎么能享受如此高的溢价呢。不仅如此,从已经公告定价的几家公司来看,30多倍到60多倍的市盈率超出很多市场机构的预期。
纵观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每一次的IPO重启都是一个制造资本市场富翁的机会。因此,新股发行询价中产生那么高的市盈率也就不足为奇。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当大股东都想着从股市套现走人。尽管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高市盈率无可厚非,但当前的市场行情下,把市盈率定得如此之高,必然含有投机成分。
高市盈率引发了高比例老股套现、暂缓发行、证监会紧急公告等连锁反应,让监管层和市场参与各方都陷入混乱和茫然。但没想到的是,目前拟将上市公司的承销商和保荐人以及一些IPO企业的老股东做法太猖狂,趁着证监会放开,他们就如饿狼般地继续乱定价。在赤裸裸的“金融抢劫式”的发行制度下,投资者不可能对资本市场有信心。
在《证券时报》近期举办的一项联合调查中,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投资者对新股申购热情不高。关于“您是否参与了本周的新股申购?”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有”和“没有”的投票数分别为192票和916票,所占投票比例分别为17.33%和82.67%。从结果上看,不到两成的人表示参与了本周新股申购,绝大多数投资者则未参与。
当然,对于中国股市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不是何时发行新股的问题,而是首先要解决中国股市功能定位问题:中国股市究竟是以融资为主,还是以保护投资者权益为主?不客气的说,二十多年来,证监会都没有把这两个问题处理好,更多的时候是把屁股坐反,变成了为公司、券商谋利益的机构。
奥赛康以及后来几家公司被叫停或暂停上市计划,究其原因是其超高的发行价和极大的发行规模在投资者中引发众怒。虽然证监会多次重申,改革机制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防止发行机构过度筹资以稀释其现有股份。然而,证监会没能兑现其抑制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过大融资规模的诺言,让投资者大为失望。
综上所述,由于证监会的失算,导致新年以来新股发行问题成堆。资本市场纷繁复杂,各方利益纠结,观点碰撞剧烈,这尤其需要证监会保持定力,不为迎合任一方的利益而作出有失偏颇的决策,也不能为解决意料之外的问题而总是采取临时举措。否则,证监会很可能让IPO重启的美好初衷打了水漂。
证监会为何在新股发行上失算?
评论
编辑推荐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