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错配与医改失败


  制度适配是医药卫生体系充分发挥功能的根本前提。供给、筹资作为医药卫生体系的两大支柱,只有建构适配的制度组合,才能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承担“人人享有基本医药卫生服务”的重任。

  1、从“老医改”角度看,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诸多弊端是由供给和筹资体系的制度错配导致的。制度错配的典型案例是,公立医院以药养医体制与医疗保险按项目付费方式的制度组合。按项目付费方式是一种医药费用的分担机制,所以在医疗服务体系必需搭配以控制医药费用为功能的制度安排,才能切实减轻患者医药负担。但是,公立医院的以药养医体制不是一个控制医药费用的制度,而是一个推高医药费用的制度。所以,将按项目付费方式搭配以药养医体制,本质是是一种功能错配的制度组合,必然导致两大制度相互功能的抵消和各自功能的异化。实际上,饱受群众诟病的看病贵就是按项目方式与以药养医体制错配的直接结果。

  2、从“新医改”情况看,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困境是由供给和筹资体系的制度错配导致的。“新医改”的重点是破除以药养医体制和改革按项目付费方式。在医疗体系方面,以药养医体制被界定为市场机制,以药养医体制的恶果被归结为市场失灵,所以卫生行政部门主要采取“计划体制”的办法破除以药养医体制。在医疗保险方面,按项目付费方式缺乏控制医药费用的制度功能,相反具有推高医药费用的扭曲激励,所以社会保障部门将后付费方式转型为预付费方式。然而,医疗保险的预付费方式与公立医院的计划体制仍然是一个功能错配的制度组合,因为医疗保险的预付费方式本质上是一种保险人代表参保人购买服务的机制,所以医疗服务体系必需搭配以破除行政管制和引入竞争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而公立医院的计划体制本质上是一种强化行政管制和固化公立垄断的体制机制,因此,预付费方式与计划体制仍然是一种制度错配,制度错配的直接结果是预付费方式的正面激励机制(空费)不能获得充分发挥,而负面激励功能(降质)不能获得有效控制。可见,由于缺乏供给和筹资体系的制度适配机制,我国医药卫生卫生体系刚摆脱“旧”的制度错配困境,又陷入“新”的制度错配陷阱。实际上,新一轮的看病难就是预付费方式与计划体制错配的直接结果。

  3、从“再医改”层面看:建构供求双方的适配制度组合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医药卫生体制的制度错配本质上“制度脱轨”。供给体系和筹资体系分段负责构筑医药卫生卫生体系运行的“铁轨”:供给体系负责“从左到右”构筑、筹资体系负责“从右到左”构筑,两边构筑完工后在中间点上“接轨”。然而,供给体系在构筑铁轨中举的是“行政化”的旗帜、走的是“政府举办服务”的路径,而筹资体系在构筑铁轨中举的是“市场化”的旗帜、走的是“政府购买服务”的路径,所以尽管两者在各自为战的时候均以各种的标准宣布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两者构筑的铁轨准备接轨的时候,供给主体和筹资主体突然发现他们各自构筑的铁轨无法“接轨”。

       总之,医疗服务供给和筹资的制度错配是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构建供给和筹资体系适配的制度组合是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也是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监管者的主要职能。那么,筹资体制为何与供给体制适配?而供给体制如何与筹资体制适配呢?这既是重要的理论课题,又是重大的政策问题。本课题基于《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国办发〔2012〕33号)和《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1〕63号)为政策背景,以医疗保险付费方式与公立医院体制机制的适配性为研究主题,不仅分析二者为何要适配的“机理”,而且提出两者如何去适配的“机制”。因此,本课题在构建在创构付费方式与体制机制适配的理论框架的同时,也为付费方式的选择和体制机制的创构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