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顿挫:中国海洋战略的构建与突破
陈晓明
“对于一种地域性的蚕食体制来说,陆地是足够的;对于一种世界性的侵略体制来说,水域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卡尔·马克思的如是观揭示出了未来的海洋将不可避免地爆发争夺战。几个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主义者为掠夺财富,总在竭力获得海洋霸权。崛起与衰亡、勾结与角逐、抗衡与并吞,独霸与争霸,贪婪的野心与卑鄙的手段、野蛮的侵略与残酷的掠夺构成了一部硝烟滚滚的海洋争霸史。如今,在蓝色文明历史的顿挫与兴衰的背后隐藏着一把无形的巨剑,这就是海权!
中国不乏哥伦布。从上古时代起,中华民族就向海洋迈出了勇敢探索的脚步,在蔚蓝色的海洋文明中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我们智慧的祖先就开始以“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犁开了汪洋碧海,以悠悠白帆激起的波涛开辟了一条通向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然而,习惯在陆地上耕耘脚下的一片土地的中国人还是很少抬起头眺望天尽头的那片蓝水的海洋。自15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来临前夕,我们的民族则把自己封闭起来,心安理得地做起“唯我独尊”的天朝之梦。170多年前“日不落帝国”的铁甲战舰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历史的巨笔无情地记录了海洋给我们民族带来的屈辱和苦难。我们濒临着太平洋,但当太平洋上涌动的大潮不息地冲击着欧亚大陆,当陆地资源日趋枯竭,各国争相把金刚钻头探向海底沉积岩的时候,沉重的黄土地给我们民族带来的“蓝色贫乏症”使得不少国人的海洋意识还处于沉睡之中。如今,我们辽阔的海洋国土有些被分割,众多的岛屿被人抢占,许多资源被人掠夺,我们民族的第二生存空间被觊觎……面对海洋历史的顿挫与兴衰,站在未来的制高点上以全球化的视野重新审视我们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思考其之于我们民族生存的意义和战略价值,定然会唤来一脉海的律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下午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绘就的中国海洋战略蓝图功利千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南海上穿行的航船也越来越多,石油勘探的需求更日益增强,对南海的主权行使要求也更加迫切!近来,中国东海、南海上空风云骤起:日美要协防钓鱼岛,菲律宾立法侵占中国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遭遇严峻挑战,中国在上述海域的正当权益面临被蚕食的危险。今天的南海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无法回避的崛起门槛!如果一个国家在崛起的门槛上失语,那么它不但无法跨越大国所设置的崛起屏障,同样无法跨越自我的崛起心理!大国地位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全球影响和博弈实力,既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也意味着要经受更多的关注和挑衅!自2009年以来我国与周边邻国海洋权益争端集中凸显,周边的许多国家和我国的摩擦与争执骤然升级,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宣称对我国南沙拥有领土主权,制造争端。而美国在我国的海洋上美国不仅经常从事侵害我国主权的活动,而且还怂恿和支持与我国海上相邻的国家侵占我国海洋国土,我们中国正面临着如何依法维护自身海洋权益的艰巨任务!
海洋在我国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构建从陆到海的中国海洋大战略迫不容缓。在“风雷激荡”的国际变局的当下,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为指针,尽快构建把保护海洋环境、开发海洋资源和扩大海洋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国家大战略,抓紧开展公海探测、集中力量发展海洋高科技、大力培养海洋人才、加快“蓝色国土”的资源开发、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研究与制定。与此同时,我国海军也要尽快从近海走向大洋,承担起国土防御、保卫国民经济发展与海外利益三方面的任务。要建成海洋强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洋实力,既包括海军实力,也包括健全高效的海洋管理机制以及全民的海洋意识等各方面。我们想在海洋权益争端中赢得地位,强大的国家后方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要用强大的政治、外交力量来维护主权问题,也要在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的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使我国的海洋权益得到国际上的认可,要让不断提高的综合国力成为我国的海洋权益之争的重要保障。
海洋在全球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战场,海洋战略在这场斗争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国家海洋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君不见美国是从制海权到了解海洋、经略海洋的;日本正在不断拓展海洋国土;澳大利亚竭力提高海洋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俄罗斯正在走向复兴海上强国之路;印度则从印度洋不断向全球延伸……中国正在逐步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陆地国家转型为一个海洋国家,至少已经成为一个海陆并重的新兴大国。目前,中国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深,海洋安全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日益显著。马六甲海峡每天经过船只的50%目的港或者出发港是中国1400多个港口中的某一个,这条过于繁忙过于拥挤过于脆弱的海上“咽喉要道”既见证了中国的不断强大,也是中国的致命弱点暴露得日益明显。中国海上运输线都绝不可能依靠别国海上力量来保卫。一个基本上依靠对外贸易强盛起来的制造业大国将自己远洋船队的安全交到其他人手中,这与把咽喉放在别人匕首下面并且用红笔标出自己血管的位置没有任何实质差别……
目前,除了美国海军,现在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片海洋实现了马汉意义上的“制海权”。如果依照传统的马汉理论,中国与任何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强国的战略利益都是相对立的。因而,我们要突破“黄土”思维模式,以崭新的战略观念和战略思维“走向海洋”,在战略突破中积极主张通过地区与国际合作保障海上交通线安全,特别是通过与中国“全天候朋友”巴基斯坦的战略合作,通过未来红旗拉甫山口和瓜达尔港之间的陆地连接方式,将“陆权”和“海权”相连接,这才是确保中国缓解“马六甲困局”的更有效方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同样的范式也要适用于中国东海和南海的领土争端上面,作为完全不同的两类问题,中国自然应该需要有完全不同的两手准备,因而,我们要建设“蓝水海军”——这是构建中国海洋大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承认,我们的民族给予海洋的关切毕竟是太少了,以至于在上个世纪末风靡世界的蔚蓝色战略推波助澜滚滚而来时,当海洋充分显示着它在未来世纪的威力时,我们的民族面对海洋还缺少应有的冲动。海洋的明天将不会使任何一个追求进取的民族沉默。欧亚大陆东部的这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主权的古老民族也将不会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