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村:美好乡村入画来
深秋的金宝圩碧波荡漾、绿影点点,三三两两的农人或采摘吐银的棉絮,或荡着一叶扁舟收获水乡一年中的美景。10月30日下午,记者慕名来到宣州区水阳镇朝阳村采访,但见一排排粗壮的水杉树整齐排列在村级主干道两侧,一幢幢农家小洋楼掩映在绿树花丛之中,一块块星罗棋布的精养池塘镶嵌在村落沃野之间,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美好乡村建设的幸福画卷正铺展呈现……
打好“生态牌”做活水文章
朝阳村辖15个村民组,总户数609户,总人口2182人,耕地面积2570亩,水面824亩,各方面条件和优势在水阳镇并不太明显。然而,该村多年来坚持走“生态立村、产业富民”之路,重点推广“种草、移螺、改水”等为主的生态养殖模式,农户养殖效益连续倍增,全村85%以上的农户加入到养殖行列,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集体大沟水面承包标的。“我们村一年的水面发包收入就将近百把万,亩均承包费比全镇其他村要略高一些”,村党总支书记陆小平告诉记者。
在朝阳村采访,记者了解到水产养殖成为农民的主导产业,有的从事毛籽培育,有的从事成蟹养殖,还有的从事鱼虾蟹混养。借助于生态环境这一优势,该村培育的“中华绒螯幼蟹”俏销于全国各大中养殖场,精养的螃蟹、青虾、鳜鱼、鲢鱼、鳙鱼等畅销于苏浙沪大卖场,每年创造的渔业产值突破1000万元,农民养殖户户均纯收入达4—5万元。
高奏村庄环境整治“集结号”
漫步在朝阳村道巷口,徜徉于农家庭院里弄,目之所及地面光洁如新、一尘不染,各类树木花卉长势葱茏、生机盎然。“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得好啊,我们才有这样的居住环境,真是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朝阳组村民陆文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他的带领下,记者逐一参观了他家的太阳能浴室、卫生厕所和房前屋后的花坛,“环境整治搞得好,农村不比城里差”,陆文庆有感而发。
近几年,朝阳村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抓手,大力推进村庄规划建设、硬绿亮“三化”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村容村貌,实现旧村换新颜。硬化方面,先后投入287万元修通水泥路17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绿化方面,除了村级主干道成片的水杉树外,还在村民组道路两侧栽植了一万多株桂花树、香樟树,并发动农户美化庭院环境;亮化方面,投资近20万元安装120余盏路灯。此外,该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太阳能普及达8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
在朝阳农业生态园,记者看到上千株桂花树绽放新枝,百十亩鱼塘里虾蟹欢跳雀跃,成片的有机稻刚收割不久。村主任章志俊高兴地说:“这是我们村立足自身优势创办生态农业园的一种尝试,虽然目前刚刚起步,规模不大,但通过这种边尝试、边发展的方式,逐步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种养业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经济,寻找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农民共同发家致富。”章主任还告诉记者,“我村的做法,得到了区委杨书记的肯定。他还给我们提了不少建议,要求我村循着这条思路不断做大做强。”
2011年11月,水阳镇个体业主钱俊投资60多万元创办了集垂钓、休闲、餐饮服务于一体的朝阳农家乐,成为该村发展乡村旅游、水乡旅游的一大亮点。
不仅如此,朝阳村还通过“筑巢引凤”的方式,吸引客商来村创办服装厂、造船厂和小型加工厂,吸纳本村各类从业人员450余人,年创劳务收入近千万元。在该村,许多农民忙时养蟹、闲时务工,成为不折不扣的“双栖”农民;还有的干脆把土地流转出来,在家门口就业,成为“离土不离村”的工薪一族。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今年农民收入与上年比较,预计同比可增幅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