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辛劳成就一份产业


她用辛劳成就一份产业

 

—— “‘金水阳’牌”水阳豆浆锅巴生产领航人张绍兰创业侧记

                  

   她是一位典型的“水阳嫂子”——勤劳朴实、勇敢善良、热情好客,可她又不是一位普通的“水嫂”,她在扮演好相父教子角色的同时,骨子里却蕴藏着一股创业的冲动和干劲,时时梦想着展翅高翔的那一天。终于有一天,她从“锅台”走到了“前台”,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做大了家业,并成就了一份产业,在市场风雨的历练中焕发出绚烂光彩。她,就是“水阳五宝”之一的“水阳豆浆锅巴”生产的领航人张绍兰。

 

白手起家搭锅建灶

 

今年49岁的张绍兰是水阳镇杨泗社区竹埂村民组人,1988年和丈夫魏德清结婚后守着几亩薄田过着清贫的日子,在辛勤持家之余她在想:能不能利用地方独特的豆浆锅巴手艺挣些外快、补贴家用呢?打定主意后,他和丈夫说干就干,把家里的油罐、盐罐全倒腾了一遍,购大豆、建炉灶、置设备。没有燃料,他们就用自家产的油菜和棉花秸秆焚烧,因陋就简地“支”起了一个家庭作坊式豆浆锅巴厂。

凭借当地祖传的技艺,加之自己独特感悟和理解,张绍兰选购籽粒饱满、非转基因的大豆作为原料,经过浸泡、清洗、磨浆、蒸煮、焙干、包装等十多道工序,她家所生产的豆浆锅巴具有进口香软、味道细腻、无杂渣等特点。经有关专业机构检测表明,豆浆锅巴富含铵基酸成份和丰富的蛋白质,细嚼慢咽、满嘴生津、回味悠长。一投放本地市场即广受青睐,水乡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正宗、地道的豆浆锅巴,使普通农家的餐桌上从此多了一份美味佳肴。

 

风雨历练市场弄潮

 

随着生产规模的稳步扩大,张绍兰不囿于本地市场销路,她把目光投向邻近的芜湖、南陵、当涂、湾芷一带。刚开始外地消费者对豆浆锅巴的多种吃法知之甚少,市场上少人问津。但她毫不气馁,开着小三轮辗转于周边十几个菜市场,不知疲倦地向消费者和经销商推介豆浆锅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市场历练,外地消费者逐渐偏爱上了豆浆锅巴。张绍兰家的豆浆锅巴销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紧接着,张绍兰把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到扩大再生产,新建了一幢厂房,建起了8个炉灶,安装了16口铁锅,聘请了10个农家妇女常年务工。后她家又建造了标准化生产的不锈钢导热油炉,使得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大幅提升。为了制作豆浆锅巴原料优质大豆有一个稳定的进货渠道,2010年张绍兰牵头组建了水阳大豆专业合作社,并申报注册了“金水阳”牌豆浆锅巴,经过精心包装和网上营销,现在她家生产的豆浆锅巴已远销合肥、上海、南京、湖北大冶等地。张绍兰牵头创办的水阳大豆专业合作社,目前也已成为宣城市农委麾下“宣农农产品营销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九大成员单位之一。借助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这一直供直销市场平台,将水阳豆浆锅巴这一看似小小的产品推向全国大中城市超市销售。

循环发展拓展商机

 

张绍兰是一个上进心极强的“女能人”,早在十几年前她就把目光瞄准循环经济产业,利用生产豆浆锅巴的下脚料——豆渣喂猪,建办起了年出栏达2000多头的小型养猪场,利用猪粪建起了数十立方米的沼气池,再利用沼气点灯、做饭、供暖,利用沼液、沼渣返田追肥,发展有机稻米和蔬菜,另外一部分猪粪则被水产养殖户购走用于培育塘口水质,不仅绿色无公害,而且节本增效,一举多得!

“头雁高飞群雁随”。在张绍兰的示范带动和手把手帮扶下,仅杨泗社区就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了四、五十家豆浆锅巴厂,现日产豆浆锅巴3—5万张,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在人们不经意之间,做成了水乡一个朝阳产业,正成为金宝圩大地上农民发家致富的又一“绿色产业”。张绍兰也因此获得水阳镇“巾帼致富标兵”、“三八红旗手”、“双学双比女能手”、“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