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与经济活动的辩证


西方有非常成熟的各种经济学体系,而且对世界各地经济活动的展开指明了方向,不过各地往往处于制度安排和社会人情因素的影响使其效果很受影响,这也是如中国不能形成鲜明影响力的经济学体系的原因。

一 种经济学理论在西方被证明没有问题,那么也应该适合应用于中国的情形并可以恰当分析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CPIMPIGDP均是如此,并且确实恰当反 映了中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统计方式不同。但是有一些情形无法有此效果,企业、银行在经济中的角色无法透过制度设计契合经济学理论上的要求。

为什么被认为是正确的经济解释,我们依旧要加以修正才行,从而人为破坏了经济行为存在的合理基础,造成整个经济制度的一些被动。从而,我们设定一个假设,就是对待一种正确的理论,要么遵照执行,要么放弃不同,如果采纳了一种主张,贯彻实施,再去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但是,没有人会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找个完全适合的经济理论,否则那也不会成为一种经济理论,而是一种经济政策或者措施。再者,既然从里论层面上成立的东西不与实际情况紧密相扣,那么必然可以不打折扣的予以采用。

是什么在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脉络?政治制度?政治是对人的权力分配与支配的游戏规则,人权力多少、大小跟他的经济活动并非完全一致,也就是政治领域并不涵盖全 部的经济议题,如果是这样就不存在独立的经济体系和人们的经济活动。人们认为在官僚体制下,权力大小决定可以运作的经济资源的多少,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 代,任何封闭的经济行为是不存在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决定没有任何经济单位可以独立的存在。但反过来看,政治制度并非对经济毫无影响,国家控制的经济领域 成为政府的财政支柱,但从统一的市场经济活动来看,这又对经济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窒息了一些产业的发展,破坏了合理的产业经济结构。但是人们 利益追求推动的依旧是经济活动的展开,只是投向另一领域。

社会交往方式?从表面上看去人们无所不包的都在从事各项经济活动,在经济 活动中建立雇佣关系、劳资关系、竞争合作关系等等。这些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被人们准确认定的,但是最为重要的,不是在常态下所表现出的规则, 而是在应对变化、出现危机时所表现的秩序。中国社会崇尚有道德的人,并将之与掌握权力的官员相统一,但是崇尚有道德的人并非崇尚道德,当人们认定道德只是 属于特定人群的,那么社会就趋向畸形;同时,既然在道德上追求共识,那么就模糊了各自的利益归属。人们往往认定自己从属于某一“道德人物”划定的范围,形 成集体利益诉求,在出现危机时有此人物承担,人们可以推卸责任。所以,在这一社会原则下,经济活动难以展示出开放的格局,而是向中心人物集中。那么,所谓 的社会交往方式是不是对经济活动有着决定作用呢?首先必须明白经济活动是由危机驱动还是由常态驱动,或者两者均以多大程度在影响经济活动的展开,因为两者的因素,所以社会交往方式也是不能完全决定经济的脉络。

归根结底,经济发展脉络的决定因素存在于经济活动本身,政治体制变革或者社会变迁无法完全决定人们经济活动随之做出调整,如果存在也是暂时的,无法长久维持。现代很多民主转型国家大多并未带来经济很大的起色也说明了这一点,政治转型也并非表面看去那么顺利。即使带有政治色彩的经济活动也需要遵守经济原则,否则它也无法顺利展开,要不然就要由政治目的来归化经济活动原则,这显然是做不到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惨淡退出就是证明。既然经济活动如此独立,那么经济自由原则在任何政治、社会体制下都是可以存在的,而且经济自由可以很大程度上稀释政治因素带来的影响并为人们赢得些许自由权利。

由此,也可以得出一种经济理论是可以得到完整应用的,除非这种经济理论不能迎合当前经济活动的展开并使之具有开放性。如果即使一种可以非常合理解释当前经济行为的理论不能得到完全的应用,那么说明经济活动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成分,虽然这种活动可以在常态下进行。所以,分析经济行为首先从正确的解释入手,而不是裁剪解释达到论证经济活动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