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评级机构发布报告称:中国的地方债已达12.1万亿元,而同期一年的GDP才达50万亿,而财政收入不足12万亿元,也就是保守的地方债规模是年GDP的24%,与年财政收入相当,可想地方财政赤字是如此的庞大?其实我一直认为只要钱用在刀刃上,用在急需的地方,一定程度的赤字是应当的,而且以后也会得到补偿,关键是当下地方债的主要用途何在,以及效率如何?
允许地方发债主要即使弥补财政资金不足,因而即期的财政收入不容乐观,因为也就难以偿债,因而出现了拆东墙,补西墙的一幕,可见地方尚没有找到持久的收入之源,从更高层次看,是否需要改革财税体制即94年的分税制导致中央地方两套独立收入渠道,而且国税占大头,地税占小头,而与此同时地方事权增多,财权,事权不匹配广为人诟病,确实一些工业和服务业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大部分用于支付工资,除了公共开支几乎没有剩余,但更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贪大求全,搞重复建设,搞高标准工程,且受利益驱使,人为的增加了工程预算,使得债务增多,比如不说政府机构,就说医院和学校,某县级新医院建设加上装修,设备采购花费就达近10亿元,比如某中学新校区建设花费就打三四亿元,而当地一年的财政收入才为10多亿,若是这样,谁能承受得起?可事实上,这样的工程比比皆是,原因何在?一方面这些单位并不从政府财政中要钱,而只是以政府信用申请贷款,同时类似工程还能使各方得利,且中央在一些时候还会兜底,这些都促使政府,体制内主导的工程前仆后继的开工,所以我认为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需要厘清,但更重要的是财政资金使用要高效,债务要纳入预算并阳光化,接受预算监督,也就是要从预算改革始。而最近中央收紧货币,无疑使商业银行利润收到挤压,迫使其在增量贷款上注重效益,存量信贷上注重优化,盘活,改善金融资源配置,推进利率的市场化以此获得更高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