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劳心者与劳力者(5月1日)


劳动节:劳心者与劳力者(5月1日)

关键词:劳动节  劳心  劳力  贾春宝

劳动节是劳动者的节日,只有劳动才让这个节日变得有意义。

当我们享受节日的时候,更多的人是在劳动,即使不是在单位加班,都要处理家务。那些有机会加班的人,或者是抱怨“伤不起”,或者是在肯定领导无法知道的前提下,大骂领导“脑残”,核心无非是表明自己是多么地不想加班,想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处理家务或者自己的事情。

从专家的评论到传媒的舆论导向,从对拼假的倡导到对于劳动合法权利的自我保护,似乎更多在倡导更少的工作时间换取更高的劳动回报,似乎如此便可以得到更多草根阶层的声援。这种讨好更能强化加班者内心的失衡。似乎有了媒体和专家的支撑,抱怨劳作的人就感觉不到孤独,而自己多抱怨几句,似乎也无可厚非。

我们一面争取工作机会,一面对无偿工作深恶痛绝,就如内心永远存在的围城情结一样,在外边的时候拼命找机会进去,进去之后又煞费苦心想出去。在这样的失衡与再平衡之中,让自己的时间过得更有意义。

《孟子·滕文公上》说,“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老人常常以孟子所言的来教诲子孙,让他们能通过刻苦而得到更好的前程,摆脱被人食的命运,转而得到“治人食人”的机会。虽然这在激励人进取这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依然会推动恶性循环。

细细想来,我们去寒窗苦读,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不过是多掌握一些被人艳羡的知识与技能,得到进入更高级的学府深造的机遇,其实并没有什么高尚可言,更多的是受到以自我为中心指挥的。

倒是那些刻意偏袒特定群体的媒体与专家们,表明自身的当我们站在某些人的立场,竭尽全力去维护他们的利益的时候,势必会侵犯另一些人的利益,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资源有限的零和游戏,在游戏之中,各种资源重新分配,而我们的一切努力仅仅是为了多占有一些资源,多拥有一些权利。

我们时刻在付出并渴望得到等值甚至超值回报,但是当我们内心起了贪念,就会破坏那种平衡,人的条件与渴求总是在水涨船高,即使那些贪念都得到满足,尾随而至的是内心的惶恐,得到的越多,惶恐之情也就越是强烈。

当我们内心失衡或者感觉委屈,就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悲哀,大叫着“伤不起”并期待得到更多的声援,让更多的人在内心理解并给予相应的支撑。随着势力逐渐增强,我们的底气也逐渐足了。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势。

我们误以为多念了几年书,或者喝了一些洋墨水,沾染了一些国际化的金光,就自诩为“劳心者”,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自己所损伤的脑细胞都要掰着指头数,来计算自己应得的回报,得到之后便会诱发更强烈的贪念,等待更为强烈的失落;没有得到就会怨气冲天,忿忿不平。

其实其中有很多的误解。

劳心者恰恰是那些制定游戏规则的人,他们有识别机会的慧眼,有规避风险的意识,积累并有余力去投入,有耐心去等待进入的时机与收获的季节,他们勇于承担份内的职责,也不排除额外的负担,他们承受着误解,承担着骂名;他们享受着光环,也承受着屈辱。

在劳心者与劳力者之间,本没有什么优劣高下之分,区别仅仅是你所选择的道路是否顺应天时,借助地利,能整合到更多的人脉资源。劳力者更多的是在用自己的资源,专心地付出得到自己应得的那一份收益。

当我们从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走出来,进入商品社会,服务领域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支柱,取士并不以知识层面的高低为标准,更多的是以所创造的经济与物质财富为依据的时候,劳心者与劳力者就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所谓劳心者,所指的并不单纯是有多么高深的文化知识水平,也不是看思想造诣有多高,而是一种负责任的心态与担当。通常拥有理论知识与丰富经验的,或者是专业的一技之长的,都成为劳力者,他们捻轻若重,内心充满责任感,需要给予并实现对别人的承诺。

所谓成功,并不单纯在于你有多么睿智的选择,而是在选择了之后,能坚持多长时间不动摇。我们更多地索取,希望能得到超值回报,而且内心脆弱得一碰就会碎,当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变得感性而幼稚,甚至到了那种不可理喻的程度。那不仅不是成功,反而会是可悲的负面循环。

当你可以从对方的角度去看,就会让内心少一些纠结,多一份宽容。因为在你休息的时候别人都在工作,在你享乐索取的时候,很多人在默默付出。在你跟家人团聚的时候,别人却在忍受分离的痛苦。

不管是劳心者还是劳力者,用正确而理性的方式去思维,自然可以得到别人的资源,让自己的心态变得平和,相反,就会让自己时刻受到痛苦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