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坚的转型之路


  张华荣创办的华坚鞋业,以年产2000多万双鞋的规模,成为鞋类代工大王。它不涉足品牌经营,也不做终端营销,而是专注于加工环节。它的贴牌客户几乎囊括全球所有知名女鞋品牌。

  有人称华坚为鞋业富士康。

  华坚一直在探索转型之路。无论如何转型,对张华荣来说,都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

  张华荣缘何成功?

  华坚之所以成为女鞋代工大王,原因要从张华荣的成长经历中去寻找。

  老朱认为,有两大因素决定了华坚的成就与局限。

  第一个原因是张华荣早年极度贫困的生活经历,这给张华荣的内心世界注入了强烈的出人头地、追求富足人生的动力。阅读张华荣的人生时,我总想到另一个因贫困而奋斗的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对莫言来说,写作的最初动力很简单,就是每天都能吃饺子。而对张华荣来说,从江西跑到东莞来办厂时,整天想着的就一件事——订单。

  第二个原因是张华荣经历过的3年军旅生涯。张华荣的强悍的执行力,严格的军事化管理风格,皆来源于张华荣的军旅生涯。

  贫困给了张华荣巨大的创业动力,军旅生涯给了张华荣管理思想与强悍的执行力。

  这两条,既是张华荣迄今为止成功的法宝,也是张华荣未来转型之路的桎梏。

  说到底,张华荣到今天为止的成功,主要可以归结为执行力的成功,跟战略管理、商业模式创新等等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华坚的转型之路

  外界普遍认为华坚是固守鞋类代工的专业化经营企业,这是不对的。华坚其实早已走在转型路上了。

  从两个方面说,首先,在鞋类方面,华坚早就在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走,而把制造环节从东莞总部转移到了赣州。其次,今天的华坚已经是一家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了,它的触角已经延伸到金融、教育、汽车贸易等等领域。相信华坚未来会在多元化经营方面有更多大动作。

  张华荣在鞋类制造这一块的转型思路,是非常清晰的,绝对可圈可点。

  张华荣在实践中,是把主要产能(大约75%)转移到赣州,东莞总部转变成研发基地、商贸中心和样板工厂。

  目前,华坚东莞总部已经建成了一个拥有各类专业人才2000多人的研发基地。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代工企业的做法了,可以看作是张华荣为未来发展在做人才储备。

  不久前封顶的华坚世界鞋都,将会是一个大型鞋类B2B专业市场,是一个纠集制造商与品牌营运商的交易平台。一旦世界鞋都成功推出,华坚的营收结构将大大改观,即代工费收入在华坚总营收中的比重将下降,而来自研发与服务的收入比重,将大幅增加。

  张华荣应该有一个战略规划,确保华坚在5年后,华坚总营收中,有50%以上是由微笑曲线的两端产生的,而微笑曲线中间部分的代工费收入比重将大幅下降到50%以下。

  这样的华坚才是健康的、有持久生命力的。

  转型的条件

  前边我们讲到,张华荣的创业驱动力主要是两条,一是贫困,二是军旅生涯。一句话讲到底,就是穷玩法。

  今天的华坚,已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事业平台了。在这个大平台搞转型,或者说二次创业,玩法自然必须有不同以往之处。

  企业转型是一个艰深、庞杂的大课题,不可能在一篇短文中讲完。我简单讲两点:第一,华坚未来的核心能力是什么,第二,变革从改组董事会开始。

  华坚做代工时,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非常简单,只要有强悍的执行能力就行。

  任何代工企业,核心能力都差不多,第一是产能,第二是品质控制,第三是出货期保证。当然,还有成本控制能力,但那是代工企业内部的事,品牌营运商不管你那么多,你做不了,它就找第二家做。

  随着华坚转型,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业务能力、核心能力,也会随之变化。

  比如,马云搞支付宝,这个新业务跟阿里巴巴就有不同之处,它需要的人才结构、能力结构都有区别。支付宝需要有信息技术与金融双栖人才才能玩得转。

  同样,运作大型专业市场与管理生产线也大大不同。你不能用军事化管理方法去管理你的客户吧?

  未来的华坚,企业面临着一个从硬规则驱动,转变到由价值、愿景、文化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华坚的竞争实力,将不再以硬实力为主,而会以软实力为主。

  未来华坚的事业领域将会是一个什么格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结构,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体系,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核心能力,需要提炼什么样的企业价值,培育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如此等等问题,都关乎华坚未来能走多远。

  再一个就是公司董事会改组问题。

  董事会是公司的主脑与中枢。有什么样的董事会就有什么样的公司。

  华坚要想转型成功,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司,应该考虑董事会改组。

  大体上可选择的方案是三层结构的董事会。由管理层担任的执行董事,由出资人、股东担任的非执行董事,以及由外部专家担任的独立董事。

  大体上,外部独立董事有2名就够了,一个是相关技术专家,一个战略管理专家。

  转型中的企业,尤其需要保持决策过程中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总的来说,代工产业是一个成本导向的产业,它在不停地向低成本区转移。30年前,因为成本转移进来的产业,30年后转移出去,是天经地义的必然规律。我们别无他法,只能适应。

  我相信,今天的华坚已经是一个很好的事业平台,也同样相信,张华荣一定能带领华坚完成转型,实现永续经营。